|
邬毛银曾被评为《宁波晚报》“最忠实读者”。 |
|
▲邬毛银与他收藏的《宁波晚报》。 |
|
▲资料室南墙醒目位置,张贴着2000年《宁波晚报》首次对千年古村走马塘的报道,让邬毛银从此走上“守护走马塘”之路。 |
近日,在邬毛银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走马塘的一间老宅。老宅里四周墙上贴着各种关于走马塘的剪报。邬毛银指着南墙最醒目位置的一份《宁波晚报》说:“我对走马塘的守护就是从20年前的这篇报道开始的。” 70多岁的邬毛银身上有一个重要标签——“走马塘守护人”。20年来他致力于走马塘的守护与发展,收藏了大量走马塘、茅山等文化资料,创办走马塘资料室。他还义务讲解、宣传、推广走马塘。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宁波的媒体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而这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他与《宁波晚报》的故事。 于是,在这样一个透着薄阳的深秋下午,记者和邬毛银坐在他的资料室一张圆桌前,他向记者回忆了因为走马塘而与《宁波晚报》相伴走过的这20年。 20年前《宁波晚报》的一篇报道 让他走上守护走马塘之路 走马塘是邬毛银的第二故乡。1965年3月6日,还不满17周岁的邬毛银作为知青到走马塘插队下乡,待了整整13年,在这里他还娶了当地的姑娘,买了一间老宅安了家。13年后,邬毛银到宁波市区做生意,但始终心系自己的第二故乡。 邬毛银说,他守护走马塘是从20前《宁波晚报》的一篇报道开始的。这篇报道的剪报就贴在资料室南墙的醒目位置,报纸已经斑驳老旧,旁边用粗水笔标注着“宁波晚报2000年4月18日,A2版”,报道的标题是《柏府清阴铺锦里 柳桥流水绕忠河 千年古村鄞县走马塘宛若浙东周庄》,报道称走马塘千年古村的身份被考古专家实地印证。这篇报道让邬毛银大受鼓舞。随后,本地大量媒体都相继报道了走马塘要被保护和开发的消息。而从那一刻起,保护和开发走马塘牵动着邬毛银的心。 看到报道后,邬毛银决定重回走马塘,为振兴走马塘的千年文化尽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知道走马塘的悠悠岁月。 于是,他走上了“振兴走马塘,复兴南来第一山”文化志愿者的道路,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曾先后给有关部门写了60多封信,反应发展走马塘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难题,每封信都得到了回复。 为了推介走马塘,他多次在“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上,敲着胸前的铜锣卖力地宣传“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的文化旅游资源。 他利用微薄的收入,在自家的旧宅自费办起了“振兴走马塘,复兴南来第一山”资料室,一边在旧宅整理资料,一边做古村的义务讲解员。 20年来他密切关注《宁波晚报》 曾被评为“最忠实读者” 20年来,邬毛银对走马塘守护与宣传从不懈怠,收集的走马塘资料越来越多,资料室也从最初的两间民宅发展为13间。在这里,大到走马塘的历史匾额,小到报纸杂志发表的关于走马塘的消息,哪怕是只言片语,他都视若珍宝,悉数收集起来。 这么多年来,为了提高走马塘的知名度,他曾一次次走进宁波晚报社,报社地址从永寿街搬到灵桥路,再到宁东路,他都来过多次,他是晚报的老朋友,也是忠实读者。在他的一间资料室里,满满当当地堆放着108袋打包好的《宁波晚报》,重达3吨,时间跨度长达20年,他从中梳理出有关走马塘的报道共计95份,与他本人有关的报道18份。 邬毛银曾被评为《宁波晚报》“最忠实读者”。他积极参加报社组织的一些活动,同时也成了一些主题报道采写的热点人物之一。说起报道过走马塘记者的名字,他熟悉得如数家珍。 《宁波晚报》的一篇报道 曾给了他继续奔走的力量 在守护、振兴走马塘的20年里,邬毛银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曾遇到重重困难,但他说自己从来没有犹豫、退缩过。是《宁波晚报》等媒体这么多年来的宣传、呼吁给了他鼓励,是社会各界的肯定给了他力量。 邬毛银说,他经济并不宽裕,走马塘资料室都是他自费创办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说,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花费会积少成多,如资料室其中6间民宅的租金、经常往返走马塘与市区家里的公交车费,还有手机费、打印费等。在经济非常窘迫的情况下,他甚至瞒着家人借钱来维持。 邬毛银指着2008年《宁波晚报》上的一篇关于他的报道说,在他最艰难的时候,这篇文章的标题曾经给了他很大支撑:《老知青邬毛银带着“小芳”回了城,为了插队过的地方得到更好发展,他正在四处奔波》。他说,如今尽管他已是古稀之年,但是为了第二故乡走马塘更好地发展,他仍在义无反顾地四处奔走。 记者 殷欣欣/文 记者 刘波/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