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读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0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把研究放在田间地头

宁大人把青蟹“搬”到黄河边

9月底,杨明涛拿着刚刚捕捞的青蟹,露出笑容。

    浙江宁波到河南延津,1048公里,开车需要12个小时,乘坐公共交通需要高铁转汽车,短则七八个小时,长则十几个小时。三年来,这条路上,宁波大学盐碱地青蟹养殖科研项目组的10多名队员每月往返奔波,早已熟悉了每趟车次,每个转乘点。

    他们要去的,是黄河故道盐碱地;他们送去的,是拟穴青蟹养殖技术;他们遇到的每个问题,毫无经验可循;他们创造的是,东海青蟹首次实现内陆“安家”。

    河南农民回家养起了青蟹

    “塘里的青蟹卖完了没?”

    “卖完了,120元一斤,礼盒装,不愁卖。”

    “清塘了没?”

    “还没,塘子里还有混养的罗非鱼、南美白对虾。”

    “一亩塘,全部加一起,能赚多少?”

    “加起来,一亩地纯利一万多吧。”

    这是昨天,记者和河南省延津县青蟹养殖户杨明涛之间的对话。

    延津县位于黄河北岸,多是难以治理的盐碱地。这里以玉米、花生、小麦为主要农作物,一亩地从冬春忙到秋收,农作物卖卖也就千把元的收成,不少青壮劳力到外面打工。杨明涛此前就在新疆打工。

    说是偶然,其实有渊源。项目组里的王欢博士是延津人,喝黄河水长大,深知盐碱地“刨食”的艰辛。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项目负责人王春琳教授,宁大海洋学院水产养殖技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母昌考教授等人长期致力于海洋水产养殖的研究。

    “青蟹被誉为‘水中贵族’,一是入口香甜,肉质肥美;二是养殖面积少,供应不足,长期需要进口,市场前景较好,我们考虑到,内陆4.5亿亩的盐碱地可能是解决青蟹养殖的一把钥匙。”王春琳教授说。

    2018年,项目组在兰考盐碱地上投放了少量拟穴青蟹,论证了“青蟹能养活”的问题。2019年,项目组找到杨明涛,要在黄河南北两岸同时开展青蟹养殖技术体系的研究。

    杨明涛家15亩盐碱地改造的水塘,成了宁大项目组的“试验田”。

    从盐度30‰到1.5‰

    他们和青蟹一起“闯关”

    拟穴青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养殖盐度在10‰—25‰,盐度偏高或偏低,青蟹都不容易存活。想把海里的青蟹送到内陆盐碱地,第一个要攻克的就是“盐度关”。

    “黄河盐碱地试验塘盐度1.5‰,从20‰到1.5‰,我们要做苗种淡化,也就是说要淡化出适合低盐度盐碱地的优质苗种。”王春琳教授和项目组成员向第一道关卡进攻。

    挑选多个青蟹苗种,从原始盐度,到12‰,再到8‰、4‰、2‰……逐步降低盐度,并控制时长,从去年到今年,10多人的项目组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找到了最佳的青蟹苗种淡化技术。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和实践,宁波大学掌握了盐碱水关键离子调控技术,这一技术的成熟也奠定了今年黄河两岸的青蟹丰收年。

    “经过两年的实验室研究和实践证明,我们掌握的苗种淡化技术经得起考验。在三天时间内,就可以让青蟹从原始盐度淡化到盐碱地盐度,后期成活率、健康状况等也有保障。”王春琳教授告诉记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