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东唐诗之路上

日本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往来线路图

    中日交往盛于唐代,以诗述怀,则是唐人交流的重要手段。8世纪以后,日本遣唐使横跨东海,从长江口沿岸附近登陆,明州、越州、台州、温州、杭州等地成为中日交往的新舞台。浙东人民热情地接待了日本使者,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极大方便。中日双方又以诗文的形式互相表达友谊之情,开辟了一条精彩的诗歌之路,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明州望月》诗的诞生

    752年,日本遣唐使从明州、越州上岸,前往长安朝贡。次年,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遣唐使四船汇集苏州黄泗浦,准备返航。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团一起回国。阿倍仲麻吕的汉名叫晁衡、朝衡或朝臣仲满。此时,他已在唐生活了三十六年,身居要职,官任秘书监,从三品。江南之夜,万籁俱寂,明月当空,一想到就要离开久居的大唐,回到故土,仲麻吕心情无比复杂,百感交集,即兴吟诗一首,名为《唐土望月 咏诗》,又称《明州望月》诗。诗词大意: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该诗最早出现在905年编撰的日本史料《古今和歌集》中,其后面注释写道:

    相传,仲麻吕昔日留学唐土,长久未归。多年后日本又派遣唐使,当他随船回国之时,唐朝友人在明州海边为其饯行。夜幕降临,明月当空,仲麻吕望月咏诗。此歌盛传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阿倍仲麻吕咏诗之地是在“明州海边”,也就是今天的宁波。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学界争论颇多,主要观点有:真实说、伪作说、他人作诗说、原诗为汉语诗歌等。总之,在《古今和歌集》里,本来在苏州抒情咏唱的诗歌,结果地点变成了明州海边。

    在诗中,仲麻吕的思乡情怀,伴随友人的佳肴,通过一望无际的海天,情景交融,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首日文和歌,在中日交流史以及日本文学史上,久负盛名,成为千古绝唱。

    李白、王维、包佶

    与阿倍仲麻吕的诗

    阿倍仲麻吕离开长安前,他与朝中友人李白、王维、包佶等话别,相互赋诗唱和。王维以一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相送,并附一篇五百多字的长序,说“晁司马结发游圣,负笈辞亲,问礼于老聃,学诗于子夏。鲁借车马,孔子遂适于宗周;郑献缟衣,季札始通于上国。名成太学,官至客卿”。王维的诗是这样的: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王维在诗中表达了他与晁衡的深厚友谊,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艰辛远途的画面,同时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于此相比,诗人包佶则以另一种笔法表示送别。

    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包  佶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

    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

    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

    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从标题来看,晁衡的身份似乎是日本国“聘贺使”,也就是代表日本国赴唐朝祝贺的使者。当然,这里也包含送日本国使及晁衡之意,不排除送别歌宴中还有其他遣唐使成员。诗歌的“上才”表示晁衡的才华,“九译”是指日本为九次翻译才能到达的遥远“下国”。“千年圣主”赞扬玄宗皇帝的仁义、礼仪。最后两句的“玉帛”是天子赐诸侯的礼物,表达了想与晁衡再次相会的美好愿望。面对大唐友人的赠诗,晁衡也以笔代情,赋诗一首。

    衔命使本国

    朝  衡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邻。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首诗是晁衡仅存的两首汉诗中的一首,《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二则以《衔命还国作》为标题,时间约为753年夏秋之交,是与王维、包佶等人诗歌唱和时创作的。从开头一句“衔命将辞国”可知,此次晁衡回国是得到玄宗皇帝的许可,对于“非才”的自己,如此厚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另外,从接下来的词句也可看出他思念家乡的同时,“天中恋明主”、“西望怀恩日”表达了对唐朝皇帝的感恩之情。最后,他将自己平时佩戴的“宝剑”,送给了朋友。

    在京城道别友人后,阿倍仲麻吕与大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来到扬州拜见鉴真和尚,时间为天宝十二年(753)十月十五日。十一月十六日,阿倍仲麻吕乘大使的第一船乘踏上了归国旅程。然而,不巧的是,起航不久,漂流至安南,上岸后遭遇强盗,同船一百七十余人,仅剩十余人。他与大使幸免于难,几经周折才返回长安。这期间,李白得到消息,传闻晁衡遇难,悲痛万分,特赋诗一首,悼念这位日本友人。

    哭晁卿衡

    李  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此诗虽因误传而作,但仍以高超的手法寄托对晁衡的哀思之情,被誉为唐诗名篇。阿倍仲麻吕远离故土,在唐生活几十年,做过十任官,留下不少佳话。《续日本纪》载:“我朝学生播名唐国者,唯大臣及朝衡二人而已。”日本史上称,奈良时代的日本人中,他和吉备真备二人,在唐朝名气最大。

    最澄与空海的浙东诗路

    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再派遣唐使。这批遣唐使中有两位高僧,一个是最澄,一个是空海。他俩在唐的经历,以及回国后形成的思想,成为日本文化的瑰宝,影响日本一千多年。

    804年七月六日,四艘遣唐使船从肥前国松浦郡田浦同时出海。次日,第三、四船失去联络,第一、二船驶向大陆。其中,空海乘第一船,最澄乘第二船。八月十日,空海乘坐的第一船漂至福州长溪县赤岸镇已南海口。八月下旬,最澄所乘的第二船,到达明州。第二船人员中,判官菅原清公等二十七人准许入京,因最澄短期修学天台教义而留在明州。九月十五日,最澄携弟子义真乘船南下,二十六日抵达台州临海县。次年三月从台州回明州,期间又巡礼越州,五月十八日,从明州解缆归国。

    最澄在台州度过了约半年时光,临行前,周围的友人热情相送。其自撰的《显戒论缘起》上卷载有《台州相送诗》九首,均为台州当地文人送给最澄的诗文,作者包括台州司马、录事参军、临海县令、乡贡进士、广文馆进士、前国子监明经以及天台僧人。此外,台州刺史陆淳另作一首《送最澄阇梨还日本》,其诗曰:

    海东国主尊台教,遣僧来听妙法华。

    归来香风满衣裓,讲堂日出映朝霞。

    该诗仅见于日本史料,《全唐诗》无载,出自日本天台僧编撰的文集《天台霞标》(1771年-1862年),兼具较高的史学价值。从这些送别诗来看,最澄与台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越州峰山返回明州后,贞元二十一年(805)五月十五日,明州刺史郑审则又赠他一封诗信,其中写道:“最澄阇梨,性禀生知之才,来自礼义之国;万里求法,视险若夷,不惮艰劳,神力保护。南登天台之岭,西泛镜湖之水,穷智者之法门,探灌顶之神秘,可谓法门龙象,青莲出池。”由此,遣唐僧最澄结束了浙东求法之路,携带大量的经书章疏及图像和法器,满载而归。

    另一批赴长安的使者中,空海限以二十年留学,师从青龙寺惠果和尚,禀学真言密教。他很快便融会贯通,接受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大法灌顶。因其学业优异,又恰逢此时遣唐使判官高阶远成等抵达长安,空海和留学生橘逸势都想随船回国。最终经上奏,获皇帝恩准,提前回归。唐元和元年(806)四月,空海一行前往明州途中,停留越州,为求内外经典,致书越州节度使《与越州节度使求内外经书启》。在越州期间,空海与当地文人进行了广泛交流,各方人士纷纷作诗相送,其中有“前试卫尉寺丞”朱千乘《送日本国三藏空海上人朝宗我唐兼贡方物而归海东诗序》五言律诗、“越州乡贡进士”朱少瑞《送空海上人朝谒后归日本国》五绝、沙门昙清《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等。

    朱千乘的五言律诗是这样写的:

    古貌宛休公,谈真说苦空。

    应传六祖后,建化岛夷中。

    去岁辞秦阙,今春赴海东。

    威仪易旧体,文字冠儒宗。

    留学幽微旨,玄关护法崇。

    凌波无际碍,振锡路何穷。

    水宿鸣金磬,云行侍玉童。

    承恩见明主,偏沐僧家风。

    唐时称日本为“海东”,这一点,不仅朱千乘诗中有所体现,台州刺史陸淳也有“海东国主尊台教”之句。包佶诗句“东海是西邻”,则用“东海”与“西邻”表达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以上,通过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遣唐“请益僧”最澄、留学僧空海的事迹可以看出,遣唐使在浙江停留期间,文人们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些唐诗,极大地丰富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内涵,同时也为讴歌中日友谊增添了新的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