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打造区域合作共同体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建设回眸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全貌

校企合作“哈博实”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实践教学

慈溪学院联合龙头企业打造工业4.0智能实训中心

影视动画专业“3+3”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再到“高职扩招100万”等实招、硬招频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如何突破教学规模偏小、实训资源短缺、发展空间受限等瓶颈,是摆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面前的现实命题。

    作为一所把浙东实学思想和宁波商帮精神融入办学文化基因的百年老校,浙江工商职院秉承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顺应时势,主动求变,不断深化“点、线、面”结合,多元共融、协同并举的产教融合机制,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下,进一步完善“一体多翼”县(区)校合作布局,通过打造区域合作共同体,回答好发展命题,努力成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多元共融 下活产教融合大棋

    作业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出库货物是否完好无损……2020年5月1日上午8点,东海之滨,浙江舟山渔山岛上的绿色石化基地,库管员石雷锋正在有条不紊地安排一批4800多吨的成品物料提取出库。与此同时,“技师”陆建在生产车间盯着自动化标准线,一丝不苟地做好设备操作和检修工作。

    彼时,石雷锋和陆建都是工商职院大三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作为校企合作“哈博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员,几个月来与企业职工一起吃住在岛上,奋战在复工达产的生产线上。和他们一样,今年上半年,浙江工商职院共有1466名毕业生参与顶岗实习,为打赢“两战”贡献高职力量。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不仅有效弥补企业的岗位空缺,也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实现了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浙江工商职院校长周志春说。

    “十三五”期间,浙江工商职院一直重视校企合作,以订单培养、进厂建室、引企入校等方式,先后与均胜电子、豪雅集团、公牛电器、得力文具、高格卫浴等众多龙头和骨干企业联合,开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目前,工商职院紧密合作的企业达240多家,已覆盖到学校几乎所有专业。

    事实上,校企协同育人仅仅是浙江工商职院在产教融合探索实践中的一个方面。基于对职业教育的跨界类型特征的充分认识和把握,浙江工商职院构建了学校、企业、行业、县(区)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开展“点对点”的校企合作、“点对线”的校协合作和“点对面”的校地合作,不断深化“点、线、面”结合,多元共融、协同并举的产教融合机制,下活产教融合大棋,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打开了崭新的天地。

    通过牵头成立宁波市影视制作行业协会、宁波市影视动画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浙江工商职院得以与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首创校企“制播分离”电视栏目合作,搭建高水准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并获评2018年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创新“3+3”(前3个学期学校主导教学,后3个学期企业主导教学)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师生累计参与企业项目140多项,先后获得行业奖项10余项,毕业生质量明显提升,担任宁波近60%传媒企业的技术骨干,确立了影视动画专业在宁波的领先品牌优势。

    依托设在校内的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校协双方围绕汽车后市场产业链的发展要求设置专业培养技能人才,还就宁波汽配O2O垂直系统、汽车零部件大数据和汽车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开展了广泛合作,共同构建、推进宁波汽车后市场的民生服务工程。

    面对越来越大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缺口,浙江工商职院协同多方力量,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途径,通过实施“政、行、校、园、企”五方共建机制,实践“入园办学”模式,形成了“专业-产业链”双链对接的产教园区办学机制,培育出了沈兴秋、王磊等众多创业达人,成功孵化200多家电子商务项目,为企业输送了1000多名高技能人才,学校也因此入选首批全国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示范校。

    牵头成立全国跨境电商师资培训基地、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担任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发布全国首个《高等职业院校留学生跨境电商专业双语标准》……工商人马不停蹄,在产教融合、互利共赢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行业发展不断贡献“工商方案”、打出“宁波品牌”。

    2019年10月,位于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千年“古市”韩岭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其中一家名为“吾拾文创”的店铺内,一系列具有钱湖韵味、宁波特色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网红主播的目光。事实上,这些文创产品的创意和设计均出自浙江工商职院的在校学生,这家店同时也是学校和东钱湖管委员合作共建的文创基地,旨在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的方式,打通东钱湖文创产品研发销售的全产业链。

    2019年11月9日-10日,浙江工商职院还在全国高职院校率先举办了一场规模较大的产教融合大会,来自政府、院校、企业、协会约700人次代表与专家学者共享“百年工商·多元共融”成果,共商产教融合大计,共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现场签订26个产教合作协议,捐赠528万元,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为持续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开启了新篇章。

    一体多翼 完善县(区)校合作布局

    近日,浙江工商职院国际交流学院与宁波市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举行政校战略合作启动仪式,联合成立“浙东文化旅游研究院”。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地方旅游标准规范开发、旅游行业技能大赛承办,A级景区、特色文化主题饭店、星级旅行社创建及等级评定等方面开展校地合作,共享合作制度、理论和实践成果。“浙东文化旅游研究院”将整合政校双方的专家人才,组建专业团队和专家库,为区域内乃至整个浙东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标志着我校与海曙区政府在全面战略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周志春说。

    事实上,“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是浙江工商职院遵循始终的办学宗旨和努力方向。早在2004年,学校便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创建宁海产学研基地,2007年,宁海学院整体入驻宁海模具城,成为深入地方产业聚集区办学、探索“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先行者。

    “十三五”期间,依托地方政府、行业和产业园区,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下,浙江工商职院加深县(区)校合作黏合度和辐射面,与宁海县、慈溪市、海曙区、东钱湖管委会、象山县、余姚市等地域开展合作,合作的重心不断下移,合作的内容日趋丰富,“一体多翼”县(区)校合作布局得以不断完善,形成一条成熟的融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办学道路,实现校、企、政、区多方共赢。

    近年来,慈溪市的传统制造业、家电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这与浙江工商职院在学生培养、教师素质提高、与企业合作等方面的迫切需要不谋而合。2016年10月18日,浙江工商职院与慈溪市政府合作共建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以下简称“慈溪学院”)揭牌成立。

    慈溪学院采用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产权结构多元,由慈溪市政府投入资金,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场地,浙江工商职院提供师资、设备和办学品牌,构建了成本分摊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了立足慈溪,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共同体,其目标是建设成为一所职业教育与产业复合发展、深入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鲜明的新型特色职业学院。

    4年来,慈溪学院已建立并完善了组织架构,基本达成阶段建设目标,争取到慈溪市政府一期2000万和二期1.58亿元投资,成功申报浙江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了“3D打印与电子创客实训室”“SCARA机器人实训室”“智能物联数据应用实训室”等9个实训基地,累计完成1500万元的项目建设,学院在校人数也从最初的228名增至651人,涵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五年一贯制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不仅如此,慈溪学院还相继与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德曼压缩机、慈星集团等20家当地企业签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议,共建12个紧密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企业、行业深度对接,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工作,学院办学特色与行业影响力持续增强。

    作为海曙区内唯一的高职院校,浙江工商职院区位优势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前后有3万多名学生在海曙区工作,毕业生创办企业近1000家,为海曙区吸纳了近10万名社会人员就业,培养了一大批对产业具有支撑作用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建成海曙区古林镇文化中心,共建优淘电子商务园区,开展校地图书馆共建和文化“三下乡”结对服务……“十三五”期间,浙江工商职院与海曙区的合作由点及面,不断深入。在2019年11月召开的产教融合大会上,浙江工商职院还与海曙区签订“1+X”战略合作协议,“1”是战略合作框架,X是根据海曙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由此按下了双方全方位合作的快进键。

    新合作呈现新格局。为了更好地与区域的产业链对接,浙江工商职院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以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为原则,停招、新设、重组了部分专业,以产业学院和专业链对接区域经济的产业链,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新使命驱动新变革。2019年,为了县(区)校合作、产教融合能够持续走深、走实,浙江工商职院党委发挥政治领导力,探索实践“党建+治理现代化”,对内大刀阔斧开展机构调整、职能整合,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自主权,建立了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对外主动利用各方优势,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依靠社会力量拓展办学空间,努力构建多方主体力量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从而强化顶层架构,赋能学校治理。

    聚力而行 打造区域合作共同体

    让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走”,围着高技能人才需求而“转”,是浙江工商职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秉承的理念。

    近5年来,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合作,也从技能人才培养输送为主,拓展至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技术人员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干部培训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致力于打造校地深度合作、共赢互惠的区域合作共同体。

    豆浆机、电饭煲等家电以及健身器材、无人机等设备表面,都有一层贴膜,相关功能按键说明的文字,就是附在这层膜上完成的,这叫做模内表面装饰技术。这项技术不容小觑,器材表面不规则,贴膜变形拉伸的同时,保持图案文字不变形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艺。2017年,浙江工商职院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突破瓶颈,实现了贴膜拉伸深度从原来的10毫米之内,扩大到了40毫米,这项被称为大深度、大曲率模内表面装饰技术的突破,带动的是下游产业上千亿的市场规模。

    “十三五”期间,浙江工商职院围绕结合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瞄准技术技能创新前沿,突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所有制界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汇集相关企业、大学、科学院所等力量,合作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和科技研发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打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其中典型一例。该中心由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龙头的制造专业群与海尔集团、宁波华宝、浙江工业大学合作打造,2017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围绕机电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瓶颈,聚焦智能制造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浙江工商职院应用电子、电气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与宁波均胜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研发等工作,该工作室2019年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除了两个“国”字号创新平台,浙江工商职院还先后打造了两个大院大所平台:2018年12月,和浙江科技学院的省重点实验室——智能装备实验室达成合作,在模具、机械和智能控制方面进行应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合作。一年以后,又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京沪品牌研究院(宁波)合作共建“京沪品牌升级研究中心”,旨在通过举办品牌论坛、出版品牌系列丛书、打造品牌人才培养基地等,为学校社会职能的增强、企业的转型升级、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打造,以及服务于浙江、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挥强有力的战略智库优势。

    汇聚多方力量,培育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有效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增产增效,浙江工商职院也因此多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产学研工匠精神奖”等奖项。

    近3年来,浙江工商职院成功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发明专利37项,社会服务到款额3697.76万元,学生社会技术服务到款额428.94万元;4个专业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级骨干专业,两个专业正式申请《悉尼协议》认证,成为省内首所开展专业国际认证的高职院校;获批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还获评国家级“双师”培养基地,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省首批课堂教学创新校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在新近开展的省高职院校重点暨优质校建设成果评估中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作为最早实践“县(区)校合作”办学模式的特色产业学院,宁海学院在“十三五”期间构建起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工业设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还建设了学生实训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和两个教学工厂,打造出“真产品、真环境、真考核”的“专题制作”实践教学模式。如今,该院不仅承担了多项基层教学改革项目,每年还要为宁海县8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在企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等领域展开校地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宁海学院团队已服务宁海县科技创新企业110余家,协助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75个,合同总额达到1200余万元,横向课题到款达700余万元。相关项目为合作企业带来产值累计增长达10余亿元,新增利润超过1.7亿元,真正实现了“创建一个特色学院,服务一个产业集群”的目标。

    新的蓝图正徐徐展开,新的征程也即将开启。展望“十四五”,浙江工商职院党委书记陈仕俊表示,学校将弘扬百年工商精神,抢抓机遇、直面挑战、主动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导向,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崛起、区域转型和企业发展,携手各方唱好产教“融”字诀,打造合作共同体,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通讯员 姚敏明 记者 李臻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