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宁波晚报25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上时代的脚步

    1854年,宁波有了第一份报纸《中外新报》,在166年历史长河中,甬上300多种报刊此起彼伏。报纸创刊、停刊、休刊、复刊或者转型都是正常现象,今后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仿佛月有阴晴圆缺,人会生老病死一样。

    与历史上的报纸相比,当下的各种报纸仅以发行量而言,不可同日而语。1947年甬城曾有过一张《宁波晚报》,日发行量只有2000至6000份,而今日的宁波晚报,发行量至少在16万份以上。旧时的都市类报纸,大都只有4至8个版面,如今平均有16个版面,32版、48版也习以为常。曾记得宁波晚报创刊10周年时,出了156版。今日宁波都市报系旗下,不仅有宁波晚报,还有东南商报、现代金报、宁波老年、宁波少年等报纸。宁报集团已牢牢掌控着宁波报业市场。

    宁波晚报曾经在全国700多家都市类报纸中,连续3年获得“最具竞争力20强都市报”的荣誉;曾经在广告总量、利润总额领跑江浙两省地市级城市的“晚报群”;曾经达到过35万份发行量的历史高点,成为宁波覆盖面最广的报纸;曾经报道过“花烛泪”“江亚轮”“好人王延勤”“救助罗南英”“甬黔携手”“林萍换肝”“面人姑娘”……数不清的独家典型报道,感动四明、感动浙江、感动中国。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报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近十几年,新媒体凭着快捷、方便、丰富、省钱的优势,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报人只有敞开怀抱,融入新媒体。须知,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后,竹简不再风光。时代往前走,不会与你打招呼,你只有主动跟进。

    从1822年外国人在澳门创办《蜜蜂华报》算起,报业在中国有近200年历史。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在近200年中,纸张加文字图片,没有质的变化,能说是正常吗?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其诞生、发展、壮大、衰落的过程。万物竞争,适者生存。自然规律如此,社会规律也如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迅猛发展的电子技术,导致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报业的变化,实属必然。

    报业要走出“困境”,关键要顺应历史潮流。纸媒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大都是因新技术发展引起的。每一项颠覆性的技术诞生,都必然带来行业的震荡,甚至淘汰。要解决报业问题,还必须向新技术要答案,以推动纸媒与新媒体在技术、内容、传播、管理上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纸媒在时间、空间、表现方式上的局限,使新闻内容的传播媒介具有多元性和可选择性,使新闻产品的形态和风格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使纸媒的真实、权威、可信度高与新媒体的快捷、互动、覆盖面广相得益彰。

    眼下,报业与新媒体相比,的确“不景气”。这主要是社会大众的阅读习惯改变了,但宁波日报已有“甬派”,宁波晚报已有“甬上”。这两个新媒体的粉丝,不会少于上百万、几百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快 、更强、更丰富。他们是报纸的另一种“业态”,是孙悟空的变身。我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于新媒体是外行,但懂行的现任报人,他们艰难但成功地转型了。他们手中有纸质与电子双重“兵器”。他们以新的载体、新的手段,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假如有一天,宁波晚报的“甬上”新媒体,能成为全国都市类新媒体“20强”,那么就自我超越了,自我蜕变了。我相信,会有这一天。因为25岁的宁波晚报,已经不再稚嫩,已经饱经沧桑,敢战善战了。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报业现在面临“阵痛”阶段。我们老报人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艰难。但过去的辉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艰难地从竞争中得来的。如今的报人,虽然面临着更多艰难,但只要不断提高竞争力,新的、更大的辉煌,一定属于你们。

    1995年宁波晚报创刊时,首任总编徐正曾说过:“本报诞生时,正逢席卷全国的‘晚报热’,天时极佳;本报又生于富有活力的甬城,地利人和兼备。”作为晚报第二任总编,我认为:25年后晚报的天时地利人和仍在,只要我们与宁波“智慧城市”的发展合上节拍,坚持“心系寻常百姓,可读可用可亲”的新闻宗旨,居安思危,加强学习,及时转身,关注变化,以变应变!

    总之,我们不能只唱“涛声依旧”,回忆“昨天的故事”,而应“保存着那张笑脸”,跟上时代的脚步。

    □姚志明

    宁波晚报原总编辑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