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断打动一座城 了宁波是一座富有爱心的城市,宁波因爱心而闻名国内。 2006年,来自湖北宣恩的汉子梁国华在宁波市癌症康复协会、宁波市抗癌健康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宁波名流慈善之夜”募捐晚会上,捐出了1万元。了解这1万元的故事后,在场的人瞬间感受到了它的分量。因为梁国华是一名尿毒症患者,拖着病体靠卖报为生。20多位宁波市民为他送去的两万多元钱,相当于他三个月的生命……“宁愿放弃3个月的生命,也要做个爱心传递者,要把宁波人的这份爱心传递出去。”梁国华当时如是说。 同年,《“万人助学”系列报道》在宁波再次“点燃”众人爱心,特别的“众筹”款助学形式,成为一座城的时尚。时间走过十几年,当年爱心助学帮扶的贵州学子,有很多成长为优秀的人,甚至有不少成为了如今当地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 “爱心报”“爱心城”相互成就 从开始的现金、电汇,到转账汇款,到如今的爱心慈善码“扫一扫”,爱心的支付方式在改变,但炙热的心不变。 每一次看似普通的传播爱、感受爱、传递爱的活动,每一篇看似琐碎的新闻报道,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的柔软以及人们对深爱城市的呵护之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心。 行善积德、上善若水,作为宁波人,深藏善与爱,自古便是如此。而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幸,经历人生坎坷。倘若真来了,努力延续生命,创造一些美丽的东西,带给别人一些小小的快乐,再编织一些小小的梦想。如此使用生命,或不枉此生。 这些年来,《宁波晚报》记录、见证、放大、强化了这一桩桩小事,一个个细节,让更多的人见识了柔软的巨大力量。 陈吉四年如一日帮扶身患重症肌无力同学、林萍无偿捐肝救助女童、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支教女孩严意娜筹资130万元帮助甘肃贾家岙村建造“爱心桥”、宁波“补胎哥”一诺千金、“孝女”方亚儿当家义无价、“钢琴奶奶”奏响一座城、宁波“挡刀女孩”感动亿万网友、“支教奶奶”大山深处播撒希望种子、超强台风中的“风雨之抱”唱出宁波最美风景…… 一批批有影响力的报道一次又一次展现人间真情,温暖着这座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曾入选“感动中国”“浙江骄傲”,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从不同方面生动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些感人至深的典型,引人深思的事件,将柔软、透明、联合逐渐融到了一起,不仅为宁波赢得了“爱心城市”的美誉,也为“爱心城市”未来发展汲取了新的元素和能量。 而发掘这些典型,推动这些事件的《宁波晚报》,也被市民称为“爱心报纸”,并逐渐在新媒体时代,将这份从“纸”出发的柔软带向“云端”。 记者 徐叶 故事,发生在一群小人物身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有点点滴滴的固守。一个细节,一些举动,至情至善,感人至深。初创时期的《宁波晚报》,激情、朝气,也怀揣着一颗温柔的心。正因如此,才能在喧嚣嘈杂中,敏锐地感受到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最温存的一面。 故事,来自他、他们,以及更多人。 1996年,从宁波开往舟山的中巴车上,海军战士李成福主动为上车的四位老人让座。当车厢里的人们得知他是那位用微薄津贴资助9名失学儿童的“活雷锋”时,20多名乘客个个为其让座。 同年,余姚农民郑涨钱因病致贫,妻子刘桂英因突如其来的变故神志恍惚,一家四口处在风雨飘摇中。郑涨钱深感自己时日无多,狠心离了婚,将妻子送回娘家,又“送”走小女儿。后与大女儿相依为命,拼了命地去治病。经历艰辛,竟险险捡回一命。而妻子再嫁后多年,逐渐恢复,怎料现任丈夫不幸患病。他给他治病,最终也将留给自己的坟给了他;弥留之际,他又将妻子托付给了他。复婚之日,《红烛泪诉人间情》。 2001年,宁波中山广场举行大型文艺晚会,在意外停电的24分钟里,成千上万的市民在寒风中安静等待晚会“重启”…… 这座城从不吝惜她的温柔 聚沙成塔,善心涌动,这是生活在这座城的人们共有的特质。 在宁波,通过《宁波晚报》无数次柔性的表达,人们很容易感受到这样的要义:同情、怜悯可不是做慈善思想的主流;做善事不仅仅是富人的“专利”,普通老百姓才是这爱心事业的最大主体。 在宁波,行善积德不受时空局限,也没有穷富制约,只需要一颗热忱的心。无数个暖心案例证明,要办成“大好事”,假如一个人不够,那就十个人、百个人,甚至成千上万人。 2005年4月,罹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青海女教师罗南英慕名来宁波就医。经检测,她和姐姐的骨髓完全相配,可以实施骨髓移植手术。然而,60万元的高额手术费难住了她。 绝望之际,罗南英在《宁波晚报》上看到了“给孩子的一封信”征文启事,她便想着临走之前给3岁的儿子留下一些信,“陪伴”儿子不同的成长阶段。 当年6月,《宁波晚报》以《用生命书写母爱》为题,整版报道了罗南英的遭遇,2300多名宁波市民在一周内为她捐款60多万元。这成为宁波历史上向个人自发捐款数额最大而周期最短的一次。 此后刊发评论《一场爱的洗礼》及长篇通讯《热泪交织的七天》,进一步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