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婷 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写的是故乡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紧凑,却各有曲直。从《红高粱》到《晚熟的人》,依然是读者熟悉的那个莫言,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晚熟的人》中,莫言讲了十二个故事。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澡堂子到网络空间。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这一次,莫言的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前所未有的近。 刚拿到《晚熟的人》这本书时,我就被它的精致外观惊艳了:黑白橘的三色封面,既大气稳重又不失鲜艳,“晚熟的人”四个大字,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视线。腰封上的“诺奖”、“十年蕴积”、“人事全新”也让这本书饱含深意。 莫言的作品离不开自己土生土长的高密东北乡,在这里,莫言熟稔每个人的品性,明白这里的每寸土地的发展轨迹,了解每一株植物的生存价值。这一次,他的眼光不再聚焦于“英雄好汉王八蛋”,而是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 《晚熟的人》这本书里的人物原型,很多都是他少年时代就结识的亲朋好友,“招摇撞骗、妄自尊大的金希普”、“自命不凡、好高骛远的宁赛叶”、“看似精明,实则蠢笨的蒋二”、“睚眦必报、凶残不堪的武功”、“为老不尊、精于算计的地主”、“命运凄惨、品德高尚的三叔一家”、“制造事端、引导舆论的覃桂英”……通过这些人的故事,使得整本书更具有张力,也让故事的框架更加圆满。 读者还看到《晚熟的人》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物——“莫言”。这部小说,莫言本人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这个作品中的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部书里。对于这一巧妙的安排,莫言解释说:“小说中的莫言,实际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执行着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决定,我在观察着、记录着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 纵观这十二篇文章,正是作者的亲身参与,才拉近了书本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曾经给予莫言的颁奖词,也正是他的十一部长篇、百余部中短篇小说所共有的特征。读着读着,你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十二个故事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来,在这个小小的高密东北乡,竟讲述了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