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爵科村 留下隐逸诗人林逋的传说

村中渔村特色的墙绘

加爵科村里尚存的台门

如今的孤山古院老山门

    第一次听到“加爵科”三个字,颇觉得拗口。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渔村,并没有太大名气。即使这里被摄影爱好者誉为“华东最美西岸线,夕阳美景最佳观赏点”,但并不被游客所熟知。在一次寻访古戏台的过程中,我们来到加爵科村,却意外得知这个不为人知的古村,还曾留下隐逸诗人林逋的传说。

    古村风貌依旧

    加爵科村,位于宁波市宁海县北20公里强蛟半岛西北角,与海潮翻滚的象山港相邻,又与葱郁绵延的张家山紧密相依。300余户千余名林氏在此聚居。村后有山形如爵(古代饮器),故曾名“爵山林”。据宁海《爵山林氏宗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林氏祖先从杭州仁和里迁此,遇当地伐柯老人,老人指点道:“此地山名鹊窠山,可渔可柯,子孙能加官晋爵。”林氏以为吉地,悠然居之,村名“加爵柯”。后来村中果然有人登科及第,于是正名为“加爵科”。

    在村内闲逛,加爵科村至今依然保留了渔村的特色。石板路蜿蜒绵长,曲径通幽,两侧青瓦白墙,渔网、鱼篓的点缀更添古朴趣味。村民用稻草搭成遮阳伞,用木头刻成鱼的形状装饰在墙,还有展现出海场景的墙绘,给这个近千年的古村增添了艺术活力。村中尚存完整的四合院,还有留存下的精雕细刻的门窗、门额和山墙,据说此古屋建于明清时期,只是空置已久。

    就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戏台。

    戏台位于村中创建于元初的林氏家庙里。古戏台主体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道光戊戌年(1839年)扩建。推开大门,遇见的是正在忙碌修缮的匠人。这座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戏台,集上乘的美学构思、雕刻、彩绘于一处,展现了清代浙东工匠们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村民说,从前每逢年节或渔汛前后,戏台上多上演文戏,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除村里林氏后裔,来自象山港对岸的林氏宗亲和裔孙也前来祝贺看戏,于是免不了在祖堂内摆起数十桌筵席,宰鸡杀猪烹鱼劝酒,又是一副比看戏还热闹的场景。

    今年,古戏台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60万元,用于古戏台藻井、仪门、厢房、屋面、立柱等修缮和保护。走进古戏台,从下向上仰望,依然能看到古戏台藻井层层相叠、错落有序,结构巧妙,其刻作行云流水,似有野逸之气。听村人说,正对戏台的大堂檐廊正中,挂着一块宋仁宗赐“和靖先生”的青底金字匾,祖堂石柱上还有一组镌刻于“道光戊戍桂月”(1838年)的文字,题为:梅妻鹤子,风雅闲适,祖德长流,前朝声价开庆桂;香继起,奕世簪缨仰九龙。而这些留存,验证了我们想寻找的那位淡泊高远的和靖先生与小村确有渊源。

    林逋与“梅妻鹤子”的传说

    林逋字君复,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北宋天圣六年(1028)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说到林逋,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梅妻鹤子”的故事。据闻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他的《咏梅》诗曾倾倒千年以来的无数中国文士,尤其是其中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堪称经典。相传,林和靖结庐于杭州孤山,前后种梅三百六十株,将每一株所结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林和靖一生未娶妻,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是他一生的写照。

    孤山古院与放鹤亭

    据老一辈相传,林氏之祖与著名诗人林和靖同宗。幼年林和靖曾居住在奉化黄贤村,曾到爵山上幽居,而黄贤村与加爵科村隔江相望,同为林氏宗脉。

    根据奉化的地方志以及《黄贤林氏宗谱》记载,林和靖之祖林登云在唐末五代时从福建莆田迁入,效“商山四皓”之举,改山和村名为“商山”,今存商山和商山桥。林登云的第三子、第四子林環、林釴居奉化黄贤,其余两位分居象山、萧王庙。林逋是林釴之子,家谱中载明成年后隐迹湖山,领养侄子林彬终老,后裔世居杭州仁和里。

    从加爵科村后的山道缓步进山,行约三刻钟,群峰环抱、翠竹夹道的幽谷豁然开朗,只见一块密布松林的平岗,平整如棋盘,登上坪顶,可环顾四周,故名四顾坪。这里海拔约130米,隐着一座“太极宫”,古称“孤山古院”,又称“和靖宫”,传说当年林和靖正是在此隐居读书数载。

    孤山古院始建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当时居于杭州孤山的林逋因“梅妻鹤子”而名满天下,宁海乡民特在其曾隐居过的爵山四顾坪建起“林逋生祠”(彼时林逋尚在世,故称作生祠),以示钦佩之意。天圣六年(1028),林逋在杭州孤山草庐去世,宋仁宗特赐谥号“和靖”。由此,四顾坪“林逋生祠”也改为“林和靖先生祠”(和靖祠)。加爵科林氏为了不忘祖德,更缅怀“和靖公”,又在此处建“桂林书屋”以教育子孙这一段往事。后经历元、明、清各朝,曾经几度兴废。

    至清光绪五年(1879)冬,林氏三十二世裔孙林立言,倡议赴杭州西湖孤山请林和靖像归。光绪九年(1883),和靖祠因饱受风雨侵蚀而倒圮。同年,林氏在旧址上重建祠宇九间,中三间为和靖祠,前三间为放鹤亭,后三间为太极文昌宫。环筑八方,取八卦之象,每方建屋三间,共二十四间。各方种梅一株,以示和靖先生爱梅好鹤之风。林氏族人为缅怀长眠于杭州孤山的林和靖先生,故将和靖祠改名为孤山古院。

    沧海桑田,如今再登四顾坪,已不见当年的放鹤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加爵科林氏族人出资重修了四顾坪孤山古院太极宫。现存孤山古院建筑为2012年前后新修建。唯有一块光绪辛巳年(1881)刻的“太极宫”匾额,还有一块石碑刻道:“林中自有林中子,梅鹤同春万八年”,尚能从中寻得与“梅妻鹤子”林和靖有关的踪迹。

    通讯员 吴立高

    记者 张海玉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