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庄市老街

庄熙英宅

庄熙英宅内部

街角的修车铺

老街街景

    初冬的早晨还带着丝丝寒意,位于镇海的庄市老街早已被晨曦唤醒。老街两边商铺林立,堆满了各色水果和蔬菜、鱼虾。五六个宁波阿姨特意拉着小车从市区赶来买菜,因为这里的菜便宜又新鲜。居民们来来去去,领着孩子吃早点的家长穿街而过,还有推着自行车出门锻炼的老人……各色各样的人构成了一幅热闹的市井生活场景。

    交通上的便利,不仅让庄市成了镇海重要的集镇,也让庄市人走得更远。早在一个多世纪前,许多庄市人就背井离乡,乘小木船经甬江南下,踏入刚刚开埠的上海。他们白手起家,以打工谋生作为生存的起点,筚路蓝缕,开启了一段艰苦的“淘金”岁月。方介堂、叶澄衷等一大批穷苦的庄市人,到上海打拼创业,靠着勤奋、诚信、务实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一步步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带动了宁波商帮的发展,也使庄市成为宁波帮的重要发源地。

    一百多年过去了,从这条300余米长的庄市老街走出的宁波帮人士虽已离开故土,却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宁波帮遗迹——庄云房、包乾房、沈润德房等十几幢中西合璧的老建筑,悄然隐于庄市老街的弄堂里。

    老街的繁华历史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庄市老街上的60余处文物遗迹被摸清。时下,多数老宅仍在使用,和普通民居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古与今的对话。 

    弯弯曲曲的街巷,时不时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墙体和木栅栏门。三眼桥下,几位老人倚靠在桥头,眯缝着眼睛小声闲谈。偶有孩童嬉笑打闹奔跑而过,搅动了沉静的时光。

    说到老街,老人们都是自豪的。“老街南侧有包玉刚、叶澄衷、庄熙雄故居等10余处,北侧包乾房、庄云房、沈润德房等则是宁波帮发迹后建造的。”80岁的施老伯对老街历史如数家珍,“这些建筑建造时期多为晚清至民国,这段时间也正是庄市人走向世界的鼎盛时期。当年包玉刚先生就是坐着脚划船,沿着这条老街河到叶澄衷创办的叶氏义庄上学。”

    据史料记载,老街河北宋时就与宁波三江口及大运河相通,历来交通便捷。过去老街上染坊、制鞋店、轧米厂、打铁店、当铺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每逢集市,客商云集,车水马龙。街河将最早出去闯荡的故乡人输向宁波、上海。

    而当年,那些出去闯荡的人不仅牢记着中国传统文化,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你看,这些宁波帮建筑糅合了中式、西式的风格,中西合璧的特色浓郁,细节处理得精美绝伦。比如采用透光的玻璃窗、镶嵌精致雕花的铁栏杆,而门楣上则有书法浮雕字砖,常常饰以狮子、凤凰、牡丹、麒麟等图案。” 

    有意思的是,不少居民尽管在此地住了数十年,但因房屋产权几经更迭,或房主后人搬走,大多对这些老屋承载的历史不甚了了,直到文化遗产普查后才识得庐山真面目。

    老屋里的过往岁月

    在老街河岸南侧,有一幢保存相当完好的老房子,门头上砖瓦完整,屋瓦上虽有几株风中萧瑟的草,却掩不住整栋建筑细节的精美与考究。即使不识屋主,也能从一梁一柱、一窗一雕中,一窥原主人当年之辉煌。

    这里便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庄熙英宅。庄熙英的父亲庄东成是清末民初庄市一位出名的商人,曾在庄市开设全兴行,经营山货与酒坊,经商发迹后便在庄市建造了这座宅院。庄熙英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上海解放后创建华中银行、上海银行,曾为我国经济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庄氏后人如今仍住在这里,共同守护着这座百年老宅。门“吱呀”一声打开,78岁的庄氏后人庄阿姨从老宅内踱步而出。有别于老街外围的熙攘嘈杂,屋内是另一方天地。茶具茶桌、老式红木桌椅,散发出年代的光泽。 

    共有五子四女的庄东成,生性乐善好施。庄东成去世前留下了要保护大宅的训言,并嘱咐子女:“团结和睦,继承祖业,发扬光大。”后代谨记祖训,悉心呵护老宅,在主屋的院子里,总是存放着大量瓦片,以便房子修缮时用。庄阿姨慢悠悠地回忆着过往,“姆妈说过,门口的凉棚是万万拆不得的,方便路过的人休息,也算是一件善事。以前的庄市老街,出门都不用撑伞的,凉棚是接起来的。”庄阿姨想起小时候,很多撑船人都会到她家凉棚里喝茶休息,那时家门口的热闹从清晨一直会延续到深夜。“老房子不租不分,只要是庄家后人,要来住便住,这都是家里定下来的规矩。”庄阿姨的孩子现居加拿大,但她并没有跟他们去海外,而是顾念这里的老屋,秉承祖训留了下来。 

    庄阿姨喜静,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空闲的时候,她喜欢坐在园子里的桂花树下。“这棵桂花树今年开了三回。”庄阿姨已经记不得在树下忆过多少事。

    小时,庄家几兄妹都住在一起,丢瓦片、跳绳,笑闹声穿屋绕墙。庄阿姨有时闭上眼睛,好像有那么一两声当年的笑音闪过,“细细一听,其实是墙外窸窸窣窣的风声。”

    这座老房子藏起了她大半岁月,恍惚间,白发与黑发闪耀在阳光下,仿佛两种时光的交织。

    转角处的修车铺

    今年四月,为打造老街文化家园品牌,庄市街道修缮了老宅院、老弄堂,还在老街绘制了许多墙画。

    老街转角的一家修车铺,许师傅家的门口墙体也被墙绘艺人仔细作了画。墙体画和许师傅的真人修车摊再现了老街旧时市井生活,一股烟火气扑面而来。

    68岁的许师傅正在给78岁的史大爷修电动三轮车。自当初他跟着师傅学了这门手艺,那些年就是靠这手艺撑起了一家子,如今孩子成家了,自己也老了。“上世纪70年代开始修车子,已经40多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修车时间久了,许师傅饱经风霜的双手都印上了岁月的痕迹,粗糙而有力。

    在这样的修车铺里,来的大多都是老顾客,为的是许师傅精湛的手艺、公道合理的价格,还有那浓浓的邻里情。“老许服务态度好啊!我每次都找他修车子。过去主要的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修自行车的摊位随处可见,补胎、打气五角一块的,便宜又实惠。现在这样的摊位很难找了。”史大爷一早上看到三轮车坏了,心急得很,可一想到许师傅就心安了。

    记者 吴丹娜/文 记者 郑凯侠/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