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新街书肆

今日日新街街景。

    一铲 文/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里的名句,本意是劝诫君子自省,每天都是崭新的自己,也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意思。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前后,宁波经历小范围机构裁撤,官宅变为名业,开设市肆。这句话里脱出两条街巷的名字,日新街、又新街。两条街的位置都在中山路和药行街之间,相去不远,且都是短街,如一对孪生兄弟。

    这对“兄弟”没有辜负它们“有文化”的名字。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一带是宁波著名的“书店一条街”,书肆林立,翰墨飘香。宁波旧日地名谣“十多歌”里有一句“日新街里书局多”,形容的便是这一场景。

    不过它们在后世的命运不太一样。日新街一次次拓宽、延长,终于在今日成为一条沟通南北的市中心主干道;又新街默默地消失不见,成为历史名词。而相同的是,两处的旧日书坊尽已消失,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汲绠斋书局

    清末民国初年,私人刻书蔚然成风,带动书业大兴。日新街鼎盛时,有五大书店同时开门,汲绠斋书局、新学会社、文明学社、竞新书社、明星书局,此外还有家规模稍小的文星书局,与一些开设时间不长的书店。几乎每家店都有一车故事。

    最重要也最有名的当数汲绠斋书局。绠,音“耿”;汲绠,指的是汲水用的绳子。若将知识比作泉水,汲绠便是通向学问的途径,实在是书店的好名字。

    据一些回忆文章介绍,汲绠斋书局在道光初年便存在了,是宁波近代创办最早的书局,位置在日新街东门街口,坐东朝西。书局由鄞县三桥鲍氏、慈溪乍山严氏合资创办,起初出版木刻古籍,如《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

    1997年的《宁波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说在镇海一居民家中曾发现一册1845年汲绠斋铅印本《四书便蒙》,比当时公认的最早铅印本为北京同文馆印本的说法提早17年。从而证明汲绠斋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铅印出版机构。

    这一点并非不可能。有材料记载,1845年,美国长老会创办的花华圣经书房迁至宁波,用其发明的“香港字”字模排印宗教书籍,并对外出售铅字,此为外国人在宁波经营印刷业之始。汲绠斋书局出资向其购置铅字印刷设备,并“洋为中用”,用“香港字”试排印刷了《四书便蒙》,由于铅印字体字迹清晰,又成本低廉,适宜大量印刷,结果大获成功。

    汲绠斋书局为双开间楼房店面,房屋宽敞,为宁波各书店之冠。书局前后两幢,前幢为店堂,后幢是古色古香的客堂。清代地方官常服青衣小帽,随带侍从选

    购图书,其他儒生、候考童生也常惠顾。

    1897年,鄞南陈婆渡鲍氏三兄弟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开业之初,曾以乡谊向汲绠斋求援,汲绠斋派出熟练的印刷工人前去支援。因为这种特殊关系,汲绠斋后来成为商务印书馆在宁波的特约经销处,成为其竞争的一大优势。

    新学会社

    离汲绠斋最近的书店叫新学会社,由奉化人创办。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惊醒了部分知识分子。奉化最高学府锦溪书院主持人江迥和朋友们发起,将锦溪书院改组为龙津学堂,以讲究新学、培养人才来救国。当时正整理编纂《奉化县志》的孙表卿等人也参与到学堂创办中。

    新学的创办,让孙表卿等人日益感觉到知识传播的重要,在友人周世棠提议下,上代经商、经济上比较“有办法”的孙表卿筹集了一笔款子,于1902年左右,在宁波开设“新学会社”。书店主要任务即买卖新书,满足进步知识分子的要求。

    后来龙津学堂舍监庄崧甫等人因想扩充校舍与地方上闹了矛盾,到宁波新学会社“避风头”,接管了书店工作。几个书生没有经商经验,生意亏本快要关门。孙表卿等决定增加资金到上海去开店,增资后最大的股东是小港李家的李霞城。这样新学会社的重心就由宁波移到了上海。

    到上海后,书店人员接触到更多进步人士,革命性愈发强烈。辛亥革命中,新学会社实际上成了印发告示、购买军械的据点。民国时,庄崧甫出任浙江省军政府财政司司长,后改任盐政局长,他坚信“农业为富国之本”,非常重视农业水利工作,自己也著有《农政新书》《养蚕必读》《螟虫防治法》等,通过新学会社发售,极为畅销。

    从新学会社上世纪20年代在宁波报刊做的广告来看,其书籍营销分蚕业用书、医药用书、工业用书、商业用书、杂用类书、小学用书、女学用书等门类,特色很强。

    新学会社堪称中国近代出版农业图书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出版社,1935年1月上海总店更名“中国农业书局”,足见其影响力。不过随着庄崧甫年老病退,其子庄逸林后期实际掌握书店职权,对书局中的进步学者加以排斥,路越走越狭。

    解放前几年,报刊广告上新学会社几乎完全成为一家售卖教科书的门店,看起来也颇有沧桑之感。

    文明学社及其他

    与新学会社贴邻的书店叫文明学社,由镇海王蕉化筹资开设,专门供应笔墨纸砚、簿册抄本、钢笔墨水等各类文具,兼营教科书。

    因为教科书需求大生意好,其实无论文明学社、新学会社,还是专营古版书的汲绠斋书局,后期都不得不迎合潮流,兼营新版教科书和文具用品。据文明学社经理顾耐仙回忆,因三家店都在日新街,每逢春秋开学季,短短一条街,顿成闹市。

    民国初年,新学会社职工徐正甫筹资开设竞新书社,几年后,文明学社职工张耐馨开设明星书局,也都在日新街上。又隔几年,汲绠斋书局业务主任钱钧培离店独资在东大路筹设振新书局,距离也不远。其中,“新学”“竞新”面向奉化、“文明”“明星”面向镇海、“汲绠”“振新”面向鄞县,其余区县成为“争夺”对象。

    1938年夏,为了避免同业竞争过剧,六家书店成立了教科书联合供应机构,签订合同,各占不同份额。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宁波沦陷,各家书店均受打击,供应教科书的“公栈组织”也办不下去。解放前,几家书店只能说勉力维持。

    解放后,书坊业归新华书店管辖,几家书坊陆续改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工作人员也走向不同领域。而日新街上,上世纪50年代曾短暂开设新华书店日新街分店,后搬去开明街。约十余年前,宁波民营书店新世界书店曾试图在日新街立足,最终关门歇业。日新街书肆业已成为历史。

    参考文章:

    孙表卿口述《新学会社及其他》

    顾耐仙《宁波书坊业》

    马元恺《汲绠斋书局》

    胡鼎阳《宁波最早创设的书坊——汲绠斋书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