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参加美丽乡村健身行。 记者 胡龙召 摄 |
运动员“代言”宁波屡创佳绩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正深度融合;保持健康、远离疾病,体育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是折射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体育更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期间,宁波体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体育助发展、惠民生、强创新”,将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素养持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显著增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体育现代化蓝图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在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进程中奋力争先。宁波体育的“时代画卷”浓墨重彩—— 一位运动健将就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优秀运动员“代言”宁波屡创佳绩。“十三五”期间,宁波运动员参加世界比赛共获得23枚金牌,亚洲级比赛获得17枚金牌,全国级比赛获得49枚金牌。 其中举重奥运冠军石智勇、游泳健将汪顺、撑杆跳高“皇后”李玲、攀岩“神手”钟齐鑫等老将屡创佳绩,杨倩、林回央、管晨辰、余依婷等新人表现抢眼,邢松、周昊东、陈昊、范心怡等运动员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目前,我市在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有12人,在男子举重等项目上有望披金挂银。 最近一段时间,他们捷报频传。比如,汪顺勇夺2020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达标赛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钟齐鑫在2020中国攀岩联赛总决赛男子速度决赛中获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石智勇在2020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模拟赛73公斤级较量中,获得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冠军,其中挺举超世界纪录,总成绩平世界纪录。 品牌赛事影响力持续提升 赛事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动能。宁波大赛经济初显端倪,通过市级引领、“一县一品”,品牌赛事初步形成规模体系。 近几年,宁波每年举办各类国家级以上赛事50余项,以世界排球联赛为代表的一区县(市)一品牌赛事,以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为代表的“一带一路”系列赛事,以宁波国际马拉松为代表的本地特色赛事体系初步形成。“一带一路”攀岩国际大师赛、世界房车锦标赛、世界女排联赛、宁波国际马拉松赛、东钱湖中国铁人三项联赛、全国帆船锦标赛、中国宁波国际名校赛艇交流赛等,纷纷致力于打造品牌赛事。 2019年,宁波成功举办亚洲举重锦标赛、首届龙舟世界杯等国家级以上赛事60场,央媒报道200余次,其中上央视新闻联播4次,央视直播(转播)时间累计37小时。 体育产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据统计,我市体育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319亿元增至2018年的503亿元,年均增速26%。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99亿元增至2018年的169亿元,年均增速31%,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至1.51%,高出全省0.21%,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 宁波成功入围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4个,省级运动休闲小镇4个、省级运动休闲项目(单位、基地、企业等)19个。建立了重点体育企业名录库,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总值300多亿元,其中大丰公司荣登2020年我市制造业企业百强及竞争力企业前三强。 健身场地设施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 在此之前,宁波已在着力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并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之路。2018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如今在新建小区、公园绿地、街道社区同步配建体育设施,多项指标全国率先。今年9月,我市进一步编制出台新建住宅(未来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设计标准图集,精细化指导百姓身边健身房建设。目前全市已有317个新建住宅小区按文件要求配置了室内体育设施,新增体育设施面积约17.1万平方米。 近年来我市利用老旧厂房建设体育设施53处,利用桥下空间建设体育设施28处,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体育设施121处,总面积67万平方米。宁波奥体中心一期项目的游泳馆、体育馆和综合训练馆,以及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市体育中心综合馆、小球训练中心、水上运动基地、智力运动基地等建成并发挥作用;宁波国际赛道、江北中体SPORTS城等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设施投入运营。 2019年体育公园建设项目首次纳入市民生实事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体育公园74个,面积225.67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全民健身环境。 全民健身如火如荼 我市每年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6000余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达到42.0%,国民体质合格率94.2%,位居全省第一。每年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余人,“一人一技”体育公益技能培训、全民健身大讲堂等都成为了全民健身品牌。 2019年,成功举办宁波市首届全民运动会,参与人次超过200万。2020年积极响应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健身需求,深入开展“体育助力防控——云健身”系列活动,发布指导视频和文章3000余篇,惠及1000余万人次。疫情防控等级下降后,及时启动“全民健身季”系列活动,举办美丽乡村健身行、滨海体育嘉年华等活动130余场,参与活动530万人次。 融合创新,做好“体育+”文章 近年来,我市体育部门积极推进“体教融合”,与宁波大学、宁波教育学院展开全面合作,分别成立“宁波科学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宁波智力运动学院”,密切与教育部门合作,努力实现体育和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体医融合”,不断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国民体质检测和体质健康评价工作。 同时,推进“体旅融合”,以体育旅游为抓手,助力振兴乡村;推进“体数融合”,通过场馆智慧化改造,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推进“体城融合”,努力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而通过“社会力量办体育”机制,我市进一步调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进程,将闲置土地改造成体育场馆。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市继续积聚体育事业发展后劲,目前拥有全省唯一一个市级体工队,以及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宁波市第二少体校、奉化区少体校等5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并成功创建16个项目国家队训练基地。 创新永无止境,探索不会停歇。激活城市活力、助力经济发展、服务全民健康、创造美好生活,宁波体育始终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记者 戴斌 通讯员 甬体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