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一位农民的入党誓词: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旗、永不叛党。

新四军宣传画。

入党志愿书(历史档案)。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持有。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为整个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抗战时期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建设中,一大批仁人志士集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他们历经磨难,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理想信念是中共领导的浙东抗战的精神动力,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战士构筑了浙东抗战的坚强基石。细读当年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他们共同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叫信仰。

    志士视死如归

    生命是宝贵的,但当天平的另一端,摆上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砝码,许多共产党人的选择是舍弃生命。在浙东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和干部、战士有1200多人,其中部队连以上、地方区级以上干部牺牲190余人。

    李敏烈士的故事,在浙东家喻户晓。她牺牲时的细节,至今仍让人感叹信仰的力量。《新浙东报》创刊号上曾刊登过一篇通讯,对李敏烈士牺牲时的情形作了详细描述。1944年2月22日上午,与李敏一起遭受国民党顽军酷刑的,还有一个叫袁春妍的女干部和3名小战士,都是20岁上下,最小一个只有14岁。他们被关在一间空屋里,双手被反绑在屋柱上,外衣都被剥光,男的只剩一条衬裤,女的多一件单衫。顽军的刑讯开始了,刺刀先刺进李敏的小腿,接着刺向大腿、臂膀。李敏身上挨了27刀,临倒下前,喊了句:“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袁春妍被刺30多刀,含恨倒下。一个小战士破口大骂,嘴里被塞进一块石头,连续被刺割25刀后牺牲。还有两个小战士分别被刺割10多刀后牺牲。

    在姚南三溪口,洪婉鲁和另一个女战士,被国民党顽军抓住后,不允侮辱拼死反抗。顽军把两根毛竹弯成弓形,把她俩的双腿分别绑在毛竹的两端,生生将她们的身体撕裂。

    在梁弄,有一个战士叫徐宏山,22岁。梁弄战斗结束后,上级同意他去30里外的老家完婚。徐宏山回家途中发现日军扫荡,为保护村民免受日军的蹂躏,他鸣枪引敌,结果被日军杀死在山坡上。当他的遗体被找到时,僵硬的身体仍保持着射击的姿势。他爷爷叫人抬来自己的寿材,并在一头挖了个洞,让孙子徐宏山的一条手臂伸到棺外,这样才得以安葬。

    缴党费和入党宣誓

    缴党费,是党章规定的每个党员的义务。在战争年代,许多党员没有固定收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贡献自己的所有,为组织分担。1944年4月14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四中队共约50余人进驻鄞西后屠桥村。当日午后,突遭国民党顽军和伪军共600余人的包围袭击。面对强敌,四中队浴血奋战,打到弹尽,毙伤顽、伪军约50人。而四中队共37名指战员和地方干部壮烈牺牲。就在战斗的最后阶段,指导员肖张把身上仅存的一点钱装进饭包袋,作为最后的党费,叫通讯员送到后方去交给上级,自己拿着枪冲向敌阵,牺牲在战场上。

    入党宣誓,以其神圣、崇高的仪式感,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人。沈宏康,慈溪太平闸人,解放后先后任宁波地委副书记、宁波专员公署专员、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他终身难忘1943年5月4日的入党宣誓仪式。当年的太平闸只有十几户人家,村里人穷得叮当响。村里先后发展了7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那天晚上,在沈宏康家的草屋中,挂起了党旗。七个党员分别是:沈宏康、戚瑞林、岑水荣、冯德传、岑祥纪、岑银康、蔡大友。区委派人来主持宣誓仪式,主持人说:今天宣誓以后,你们每个人的生命,将不再属于你个人了,将属于党、属于人民了。接着就开始宣誓。沈宏康感慨,一次宣誓,终身铭记。后来北撤中,他们大多都留下来坚持,经受住了白色恐怖的严峻考验。

    艰苦并快乐着

    浙东抗日根据地集中了一批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年轻骨干,来自五湖四海,大多30岁上下。他们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浙东。虽然日后工作在各地、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但共同约定,去世后把骨灰留在四明山,因为这里是他们为了共同的信仰而奉献青春的地方。

    许多浙东本地的有志者,各自以不同的经历,投身革命行列,并且矢志不移。陈布衣,原宁波地委组织部部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14年,他出生于嵊州崇仁镇的一个贫苦家庭,家虽穷,但家教极严。他小学毕业去钱庄当学徒,目睹社会不平,努力从书中去寻求答案。这个时候中共外围组织的读书社吸引了他,朴素的革命道理指引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入党那年他24岁,并很快成了职业革命者。以后在根据地建设、隐蔽坚持、孤身北上寻找组织、重建四明武装等重要关头经受住了考验,始终保持信念不变。

    根据地的生活极其艰苦,许多人因此营养不良,肺病、胃病等患者比比皆是。谭启龙患有严重胃病,无暇治疗。四明地委书记、城工委书记王文祥和地方抗日武装“小三八”的领导人朱之光等都是严重肺病患者。投奔四明山参加根据地工作的,有许多是来自大城市的年轻学生、职工等,艰苦的条件令他们意想不到,但都没有退缩。政工队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主张和抗日、革命的道理,做群众工作。据当年政工队指导员余也萍回忆,当时大家都没有怨言,经常上山露营,睡泥地,睡草堆,有时候向群众借来被子,那破棉絮上面虱子一团团的,大家挤在一起睡,身上不断生虱子、长疥疮,大家戏称为“革命虫”、“革命疮”。北撤以后,坚持四明地区斗争的干部,长年隐蔽在深山老岭,野菜、树皮、溪水充饥是常事,自搭茅棚戏称是“公馆”。为躲避敌人的搜索,有时甚至白天躲进空坟睡一觉,晚上再出来工作。

    顾德欢的遗言

    顾德欢,上海青浦人,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人,他创办《时事简讯》、《新浙东报》、“鲁迅学院”和“浙东韬奋书店”等,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北撤后不久,他又受命返回浙东,担任浙东临委书记,创建浙东人民解放军。宁波解放后,顾德欢任宁波军管会副主任、地委副书记、书记。离休前为中科院顾问。1993年2月初,顾德欢写下了遗嘱,那年他81岁。遗嘱共五条:1、遗体交医院作解剖、器官移植等用,骨灰不保留,由火葬场处理掉。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或送行活动,不要登报。2、我的衣服全部交中科院老干部局在赈灾时捐给灾区人民。3、书是我唯一的遗产,黎云(顾德欢的妻子—编者注)和四个子女可以挑一些留作纪念,绝大部分捐给上海市青浦县图书馆,一部分比较通俗适于农村用的书,捐给浙江省梁弄镇的“浙东韬奋书店”。4、如果还有存款,全部捐给梁弄镇的“浙东韬奋书店”。5、遗嘱执行由妻子黎云负责,大儿子为第二负责人。同年7月,顾德欢去世,家属按他的遗嘱,一一落实。余姚梁弄镇上的刚刚迁建不久的“浙东韬奋书店”,获得了顾德欢捐赠的遗物。现在的“浙东韬奋书店”二楼专门设立了陈列室。顾德欢的遗言,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以及无私和坦荡。

    (本版图/文由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