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策划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车间展现宁波温情

扶贫车间让贫困人员赚钱顾家两不误 孩子免受“留守之痛”

2006年4月27日,留守儿童张秋梅打通了爸爸的电话,哭了。

2006年4月27日,留守儿童张秋梅和奶奶一起吃饭。

▲2020年11月15日,在晴隆县龙发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扶贫车间里,一位布依族妇女在工作。

▲2020年11月15日,记者来到晴隆县三宝产业园采访。图为宁海县和晴隆县共建的扶贫车间。

    宁波自1996年开始对口帮扶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就业扶贫,创新了不少方法,比如介绍当地贫困人员到宁波务工,还给他们补贴。外出打工给很多贫困人员带来了经济收入,但也让他们失去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有的人在外赚了钱,回家却发现孩子荒废了学业。近年来,宁波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企业家在当地建立工厂、农场,这些工厂、农场既能让贫困人员就近就业,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被称为“扶贫车间”,它让当地贫困人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赚钱顾家两不误。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曾深深刺痛我和同事的心。2006年4月27日,我们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小学采访时,了解到该校四分之一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301班37个孩子中,有9个是留守儿童。其中一个叫张秋梅的9岁小女孩,父母正好在宁波北仑打工,张秋梅说,她最高兴的事,就是听到爸爸在电话里的声音。我们用手机拨通了她远在北仑的爸爸张祥桥的电话,张秋梅拿过手机刚叫了一声“爸爸”,眼泪就刷地流了下来……

    知道我们回宁波后能见到她的爸爸妈妈,张秋梅写了一封信让我们捎上,她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宁波好吗?你们离开我已经一年半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你们在一起,你们不在,没人给我看作业的对与错,没人和我说话……

    施洞镇小学301班班主任张学斌告诉我们,他能理解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的“不关心”,但同时也很为这些孩子的成长担忧。“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顶多是中等,放学后没人督促他们完成作业,作业质量较差,他们不但学习上不去,有的孩子性格还变得越来越孤僻。” 张学斌说。

    今年11月中旬,我们行走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见到了很多宁波和当地共建的扶贫车间,这些扶贫车间得到了宁波的资金支持和当地的补助,同时要担负起招收当地贫困人员就业的责任。在这些扶贫车间就业后,贫困人员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孩子也不用做留守儿童了。

    11月15日,我们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产业园采访,晴隆县龙发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在这里设立了扶贫车间。该公司负责人李志彩说,她曾经到宁波进行过短期培训,开阔了思路,产生了在老家办企业的想法,在宁波市宁海县的帮扶下,她于2018年办起了这家服装企业。今年疫情期间,宁海县帮企业介绍了一个生产8万件工作服的大订单。

    在晴隆县龙发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大多是居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农民,有相当一部分是贫困人员。“在家门口上班,最大的好处就是能陪孩子,每天一早我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后再来公司上班。”该公司员工王坤说,因为家里穷,他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留在家里托老人照顾,去年他得知家门口有了工厂,便回到了家乡工作,现在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册亨县的布依特色染织厂、晴隆县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贞丰县的百香果加工厂……目前,宁波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已经共建了147个扶贫车间,让2542位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

    扶贫车间的设立,为更多的孩子将父母留在了身边,许多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在不断减少。我们在册亨县丫他镇板其小学采访时,校长陈永祥说,近几年回家就业的家长越来越多,他做过一个统计,今年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比2014年下降了10%。

    记者 杨静雅 孙美星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