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0-12/03/A6/7021890_ds-qianyh_1606916060287_b.jpg) |
屠昱(中)现场调解。 |
在上周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决赛上,鄞州“春风化雨”调解志愿者介入信访工作项目斩获金奖,可谓“一战成名”。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志愿服务项目,这背后是怎样一群人在做志愿服务?日前,记者走进福明街道这支“小娘舅握握团”,听他们讲述不一样的调解故事。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噪音纠纷让他们“一战成名” 屠昱是个80后,现在是福明街道“小娘舅握握团”负责人,是宁波最年轻的金牌调解员。8年前,他是东城社区的一名社工,因为大学就读法律专业,他自告奋勇干起了调解的事。 2012年2月,屠昱组建了宁波第一支以80后专业志愿者为主的工作团队——“小娘舅握握团”,集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于一体,让矛盾化解在基层。2013年一个有关噪音的纠纷让团队“一战成名”。楼下生鲜店的冰柜24小时开启,噪音较大,楼上的居民投诉了近1年时间,双方意见不合,事情越闹越僵。当时,“小娘舅握握团”成员之一的陈珉在大学读的是环保设计专业,刚好有朋友是做环保减噪的,他们为一楼住户量身定制了一套减噪方案,收效明显,噪音小了,矛盾解决了。 那次成功调解的案例,让屠昱更清醒地意识到,做调解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当时,整个‘小娘舅握握团’有32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调解员。我们必须依靠各行各业的专家,提供专业化的调解方案。”2013年下半年,一个20人的“智囊云团”应运而生,涉及装修环保、临床医学、心理咨询、教育培训等领域。 打那以后,他们开启了“私人定制”的调解模式,整个调解过程采取流水线的方式,纠纷登记受理、成立调解团队,再从信息联络、资料收集和纠纷调查等方面着手进行。“在整个调解流程图中,我们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当时,这样的调解模式在宁波还是首创。 从线下到线上 60多人的约谈催生网络调解 2014年,他们碰到了一桩邻里纠纷。一个小区门口的篮球场因扰民经常被投诉,业主想一关了之,但门锁经常被砸开。到底是关还是开,这个问题怎么解?因为该小区没有业委会,双方调解需要邀请小区各楼道的业主代表,但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仍然无法把这些人叫到一起开协调会。无奈之下,他们想到采用网络调解的方式,把业主代表拉入一个QQ群,同时邀请物业和律师加入,足足有60多人。这次讨论卓有成效,最后大家确定了方案,在篮球场安装摄像头,定时开放,确定文明使用规范。 从2014年开始的网络调解再到2019年的电子调解协议书,“小娘舅握握团”线上线下调解全面开花。 “跟您再确认下本次遗产继承纠纷的调解结果,如果没问题,直接在手机上签字就行了。”2019年3月,位于福明街道办事处的移动调解室,调解员屠昱与远在江西的吕女士进行视频沟通后,双方当即通过手机端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这是鄞州“移动调解室2.0”启用协议线上签订功能以来成功生成的电子调解协议书。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沈默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