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走长征路 晚霞尚满天

一位退休教授老有所乐的那些事

途经贵州西江苗寨

座骑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披荆斩棘,突出重围,迎来中国革命的曙光。

    今年六七月间,宁波大学退休教授陈依元以古稀之年,全程自驾,携夫人沿着长征路线,一路探访红色印迹,追寻峥嵘岁月。2018年、2011年,陈依元也曾两次自驾青海,沿途参观皖南事变纪念馆、延安、南泥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三次自驾行程超2万多公里。

    喜欢运动的年轻态老人

    在记者面前,带着福建口音的陈依元走路带风,说话中气足,思维敏捷。常有人猜他的年龄也就60来岁,实际上1945岁出生的他,今年已75周岁。

    “开这么远的路,听说都是您一个人开车,不累吗?”记者笑着问他。

    “不累,我每天定好计划,开500公里左右。夫人虽不会开车,一路陪我聊聊天,行程蛮愉快。”陈依元说,他从青年时代就喜欢运动,最擅长的是篮球,曾经是校队主力,退休后时常去家附近的绿岛公园篮球场打球。每年参加市老教授趣味运动会,定点投篮基本上10投7中。热爱自行车骑行,不定期会骑到九龙湖摘野菜,到鄞江去逛庙会。

    “因为我热爱运动,保持了比较充沛的精力,长途开车对我来说并非难事。”陈依元说,他原来的复旦大学同班同学只有2人有驾照,能连续行驶这么远的唯有他。

    出生于福建的陈依元,1991年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宁波,从事大学哲学、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等研究,著述达400余万字,是我市社科界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曾兼任宁波社科联副主席、市政协委员等职。退休之后,他婉谢了一些组织、学术机构的邀请,专注于时评撰写,为宁波发展建言献策,同时用脚步丈量中国的红色土地,重走长征路。

    “红色旅游,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愈到晚年,这种家国情怀愈加浓烈,现场听英烈事迹、唱军歌,常常令我激动泪奔!这也是我尤喜红色旅游的原因之一。” 陈依元说,对于重走长征路的壮举,他的不少朋友羡慕不已,写诗来赞,其中一首《浪淘沙》有云:“江山万里当花园……谈谈笑笑凯歌还,喜伴太阳与皎月。”

    红井、红米饭、南瓜汤

    今年6月5日,陈依元与老伴开启了“重走长征路”自驾游。他们先路经福州、厦门等地,去了上杭古田会议旧址,瞻仰了闽西老区长汀的瞿秋白就义处。

    进入江西省界后,陈依元来到红都瑞金。在瑞金红井景区毛主席故居外边,有一口看似普通的水井,当年的故事却不平凡:那时农民常挑不干净的塘水吃,毛主席在交谈中了解到,当地人不挖水井,一是怕伤了“龙脉”,二是没钱。他就发动战士和农民一起挖水井,亲自跳下井底铺木炭。村民喝上了甘甜的井水后,在井旁挂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牌子。“饮水思源的红井,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一种初心。”陈依元说。

    苏区红军靠红米饭、南瓜汤。在井冈山,陈依元吃上了传说中的“红米饭”“南瓜汤”,至今那个味道让他印象深刻。“原以为会很好吃,结果完全不好吃!红米饭很粗糙,连我这个平时在家吃惯了杂粮的人也难以下咽,南瓜汤则寡淡无味,回想当年红军战士,真心觉得不容易!”

    新长征路上“加把油”

    出江西之后,陈依元一行开车途经湖南炎帝陵、凤凰古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抵达遵义,“没想到遵义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非常繁华。”

    接下去是重庆,重庆红色纪念景点众多,如红岩景区的渣滓洞、白公馆、杨虎城将军秘密被害处。在重庆还有一个小插曲——高架有点像迷宫,有的高架立交桥有十几层,走错一个路口可能多走半天。进入重庆城区后,陈依元全神贯注,导航去南岸住处——社会主义学院宾馆,但仍走错了一个路口,为此多走了将近25公里。

    过甘肃陇南后,就抵达了哈达铺。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就是在哈达铺做出的。

    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里,陈依元了解到一段光辉岁月——彭德怀在其《自述》中说:“在哈达铺约休息了四五天,从报纸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苏区根据地,很高兴。”聂荣臻也在回忆录中称:“9月19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哈达铺是长征路上的加油站!”陈依元说,通过史料的了解和实地探访,他真切感受到革命者的顽强斗志和坚毅秉性,这些正是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值得后人学习借鉴,在新长征路上“加把油”。

    陈依元一行还经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甘南夏河草原、腊子囗,抵达三大方面军会师的甘肃会宁。“我们单趟西行1万里路,开汽车就走了半个多月,而当年红军饥寒交迫,在敌军围追堵截下,靠两只脚走了2万多里,其间还要爬雪山过草地,令人感慨万分。”陈依元饱满深情地说。

    乐为宁波打CALL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境界。这些年热衷走读红色景点的陈依元,将“知行合一”的行旅经历化为“乐为宁波打CALL”的动力。

    宁波是陈依元的第二故乡。一位熟悉陈教授的人士感叹,作为帮宁波人士,陈依元关心宁波发展,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行动力,涉猎甚广,总是第一时间关注宁波民生动态、热点话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期盼宁波有CBA球队》《让宁波曲艺“火”起来》《宁波应有甬菜博物馆》《关注宁波“避暑清凉福地”》《把诗路作为“金山银山”来建设》等等,这些时评常常见诸报端,为宁波发展建言献策。而这些文章大多是“倚马可待”的快文,陈依元还能用手机写作,思维活跃的他经常两三个小时就能写出一篇切中主题的时评。

    他还拍了数千张照片,制作上百个音乐相册发到朋友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向大家分享祖国大好河山和旅途上的有趣经历。

    “退休以后,有的人会觉得空虚无聊,而在我,却觉得时间不够用。曾经的革命岁月如此艰辛,更应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陈依元说,他很欣赏宋代大词人苏轼的人生态度,“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宁静致远看晚霞,纵横西东走天下。”这是陈依元的人生格言,这些年他一直在追寻心中的“诗与远方”。

    记者  周晖 被采访者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