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今锐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09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晾晒美图”的背后是亲情乡愁

    杨朝清

    “瞧,香肠、风鸡、酱鸭都挂出来了,好像有了过年的气氛!”日前,在宁波市江北区一条美食街上,市民陈先生看到了层层叠叠的香肠、酱鸭在北风中晾晒,忍不住拍照。细心的市民发现,这段时间,晾晒美图不时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冬天里的一抹风景。

    12月7日《宁波晚报》

    不论是餐饮商家,还是老百姓自己,“晾晒美图”的层出不穷,不仅承载着公众对美食的喜爱,也承载着人们对乡愁的追寻和对团圆的向往。在气温较低、空气干燥的冬季,南方许多地方都会出现“晾晒美图”;一些阳台上密密麻麻、密不透风,挂满了腊肉,被调侃为“最壕阳台”。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现代社会,外来居民逐渐增多,香肠既有本地的,也有川味的、广式的等。“晾晒美图”不仅成为冬日里一道特别的风景,也成为年前勾起乡愁记忆的年节美食。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晾晒美图”无声地提醒人们——春节就要到了,合家团圆的日子不远了。

    曾几何时,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冰箱,晾晒的肉类成为一个家庭生存生态的缩影。谁家晾晒的肉类多,证明这家人的日子好过。就此而言,“晾晒美图”具有一定的符号性。然而,伴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喜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与过去相比,老百姓用来自己吃的腊味变少了,用来做礼物的腊味却增加了。

    通过快递寄送也好,春节返程装满后备箱或者行李箱也罢,腊味不仅有家乡的味道,还有“妈妈的手艺” “爸爸的牵挂”。“晾晒美图”通常都是长辈们制作好,他们自己食用一部分,却将大部分馈赠给晚辈们。一些农村老人还将腊味作为拓展经济收入的渠道,用来贴补家用。透过“晾晒美图”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多地发现和捕捉到食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腊味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年味,“晾晒美图”意味着春节即将到来。腊味不仅唤醒我们的美食记忆,也点燃了我们回归家庭的渴望。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当下,人们的乡愁或许会有所淡化,对亲情和家庭温暖的追寻却没有改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