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宸 台湾著名文学评论家唐诺先生曾下过一个断言:密室推理小说已经撞上了右墙,达到了不可逾越的极限。而徘徊在这右墙跟前的,是有着“密室之王”美誉的美国推理作家约翰·迪克森·卡尔。事实上,不仅是唐诺先生,当下很多创作者,包括阅读者在内,都认为“密室推理”早已举步维艰,甚至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你再怎么绞尽脑汁,也只能在前辈们设计出来的核心诡计周边打转。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起码青年推理小说家孙沁文用他的新作《写字楼的奇想日志》,对此一观点提出了异议。在孙沁文看来,“密室推理”是推理小说中最源远流长、最引人入胜的类型模式之一。新的时代环境之下,新的技术、新的概念能够有效拓展这一类型模式,从而给“密室推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跟踪摄影技术、网络遥控技术……这些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古典密室推理中是完全难以想象的。而如今,作家们却可以自如且自然地将其应用于创作实践,使推理小说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崭新魅力。 《写字楼的奇想日志》一共收录八则短篇推理,总体来说文笔简约朴素,构思逻辑严密,风格轻灵宛妙。小说还相当大胆,采用寻常的背景,架设精彩的情节。故事中没有任何叫人瞠目结舌的元素,也没有插入诸如暗黑、惊悚、猎奇、异色这些可令文本显得更炫目更花哨的内容。相反,作者极富自信地选择了读者们司空见惯的场景与人物,让故事发生于都市白领们匆匆忙忙上班下班的写字楼内。主人公乃是福尔摩斯般的年轻技术宅男“我”和前台小姐“黄小玲”,两人协作,揭开了一个个离奇事件的隐秘真相。譬如为什么密室之中会无端悬吊着一个人体模特?头脑正常的男人为什么要在办公室内,大白天撑着一把夸张的雨伞?目击者明明亲眼看见有人影闪进了电梯,为什么再去查看时,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小说看上去由八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但最后,这些篇章全部连缀起来,恰似一块块碎片拼贴完整,显露出女主角隐藏甚深的身世之谜,一个“完整的”长篇瞬间呈现。 书中的几个推理故事,彼此间还存在一定的水平差异。前半部分的故事相对更精巧,后面就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了。总体来说,《写字楼的奇想日志》采用“短、平、快”的手法叙写推理,读来没有丝毫滞重、晦涩之感。其实短篇推理的创作并不比长篇来得容易。因为体量上的硬性规定已经给作者设定了严格界限。在篇幅大小无法外拓的情况下,作者对故事谜题的叙述和情节线索的安排必须慎之又慎。这一点表现在该部作品中,是孙沁文差不多用三言两语就交代了“我”在一家app开发公司上班,自从和前台黄小玲成为了好友后,这幢楼里总会发生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小说里没有特别惊艳的作案手法,也没有格外惊人的思维陷阱,幸而每个故事基本都设置了小小的亮点,带给读者小小的赞叹、讶异和感慨,宛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的心理起伏。全书唯独最后一个故事带有逆转性质:原来清丽可人的前台姑娘黄小玲,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副面孔。此时,读者如果再回过头去翻看前面的某些细节,会发现,所谓的“转变”,皆非空穴来风,俱都有迹可循。只是这些“暗示”被作者用文字掩藏得太过自然,以至于我们目光流连,却“视而不见”。 《写字楼的奇想日志》也有明显的短板,那就是它缺乏点余味,没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索的空间。女主人公最后性格真相的揭露,虽说应该归咎于她的家庭环境,但这种归咎比较刻意和俗套。同时,囿于篇幅,结尾的收束又显得有些匆忙。作者本意似乎是希望在本格推理之后再添加上一些社会派推理的色彩,可惜衔接稍嫌生硬,导致最后没能挖掘出人性的深度,反而有点像是在“说人性的坏话”了。 (《写字楼的奇想日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