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命北撤

1945年9月30日,谭启龙、何克希等发表《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

上虞丰惠镇北撤会议旧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浙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欣喜若狂,用各种方式欢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发动内战,打压人民的革命力量。为了表明中共真诚谋求和平,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就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主动提出让出包括浙江在内的南方八个解放区。于是,惊心动魄的北撤行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丰惠动员

    丰惠镇,浙东名城上虞县城的所在地。1945年6月30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解放了上虞县城丰惠镇。不久,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核心机关移驻丰惠镇。

    9月20日,中共中央电令华中局,要求新四军全部北撤。9月22日,华中局就北撤工作的具体安排电令浙东区党委。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接到上述电报后,心情都十分复杂。谭启龙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俩坐在丰惠一间小屋子里默默地看着电报,不是为困难而担忧,而是难以割舍浙东这块用鲜血浇灌的土地、难以割舍浙东父老兄弟姐妹。

    军令如山,浙东区党委迅速组织北撤动员。9月22日当天,浙东区党委在丰惠镇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和部署北撤事宜。23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有关北撤的命令,并就北撤工作作了部署,主要是:调集船只,封锁钱塘江口和杭州湾,电请苏中根据地派船南下支援;急令战斗在浙西南的金萧支队日夜兼程赶赴上虞;起草发表《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动员民众用抗币兑换实物,限期收回抗币,以减少人民损失;建立留守机构,处理北撤善后事宜。同时,何克希致信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队领导人,说明浙东新四军以大局为重主动撤离,要求对方保证新四军留守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

    周巷反击战

    9月27日夜,浙东区党委、浙东游击纵队司政后机关和浙东行署,以及直属队的党政干校、警卫大队、政工队等,抵达周巷,寻机北渡杭州湾。300多艘船只候命待发。

    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调集军队,妄图堵死我北撤的通道。驻余姚的国民党98军123师的一个团,加上浙江保安团和原余姚的伪军,从余姚城和浒山镇分两路出发,气势汹汹向周巷扑来。28日晨,战斗在周巷镇的东头打响。五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张季伦率部阻截来敌,三大队随即奉命赶到,组织火力把敌人压制在镇头小桥以南的开阔地带。谭启龙、何克希闻讯,即命令五支队,一定要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把敌人的疯狂气焰打下去,保证部队安全北撤。上午10时许,我军全线出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敌人无奈向低塘方向逃窜。此战,打死敌人一个团长,毙、伤、俘敌人200余人,缴获重机枪9挺、轻机枪20挺、步枪200余支以及弹药物资,保证了北撤渡口的安全,为顺利北撤赢得了时间。

    泪别浙东

    按照计划,北撤行动分三路进行。第一路分两批,第一批由谭启龙、连柏生(浙东行政公署主任)、顾德欢(浙东区委宣传部部长)等率领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司令部、政治部、军政干校、警卫大队及部分地方党政干部,于9月30日下午在古窑浦登船北渡。第二批由张翼翔(浙东游击纵队副司令兼一旅旅长)率领四支队与鄞奉地区的部分干部,于10月7日晚在庵东、相公殿一带登船北渡。第二路,由张俊生(浙东游击纵队副司令兼二旅旅长)率第二旅,于9月30日在临山、英生街一带登船北渡;何克希率领第一旅五支队按约定紧随,相机北渡,后经历了澉浦突围战(下期另文详述)。第三路,由张文碧(政治部主任)、刘亨云(浙东游击纵队参谋长)、杨思一(金萧支队政委)率领三支队、金萧支队,于10月6日分别在临山、直落浦登船北渡。

    9月30日下午,谭启龙等率5000余人集结在古窑浦准备北渡。海边站满了人,有战士、干部、地方工作人员、船工和当地群众,他们三三两两围在那里有说有笑。谭启龙事后回忆:显然他们还不知道北撤的消息,当我登船宣读北撤命令时,发现自己的声音沙哑了,我听到了从人群中传来的呜呜哭声。群众一再叮嘱说:“你们一定要回来”“不要忘了四明山”“不要忘了三北”。我的眼睛湿润了、模糊了。

    迎战台风

    正当北撤行动如期进行的时候,台风在悄无声息地步步逼近。据史料证实,当年名为“琴恩”的21号台风,于9月30日晚沿台湾海峡一路北上肆虐,路径怪异,最大风力15级,被台湾气象界视为1906年至1991年间威力最大的五大台风之一。另外还有一个名为“路易斯”的台风,10月8日前后影响东海。

    张翼翔于10月7日晚率四支队、鄞奉地区部分干部渡海北上。船至半途,即遭台风阻挡,其中支队长程业棠和政委林达等乘坐的一部分船只被大风刮回。等台风过后,直到12日才与另一支队伍会合,再次坐船北渡。三北独立营和慈溪、镇海两县机关工作人员也被台风刮回,直到11日才陆续到达浦东。受台风影响,何克希率领的第一旅五支队等,在海边足足耽误了两昼夜,才得以启航。

    运送第一路第一批于10月1日上午安全到达浦东奉贤后,当日下午船只按原路返回三北,以便再次接送后续部队。据回忆,当时有三四十条船需要返回,每条船除了船老大,还安排两个战士担任警卫任务。船老大们观察天象后,觉得不宜航行,因为途中等待他们的将是狂暴的台风。后经再三动员,大家才起锚启程。曾参与护送船只返回行动的新四军老战士葛石峰,宁波庄桥人,现还健在。他回忆:那天后半夜,风越来越大,所有的船都在狂风巨浪中失去了控制,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入谷底。他所坐的船,所有物品都被抛入海中以减轻重量。船老大见船舵被风浪打碎,索性躲到船尾听天由命。这样飘啊飘啊,直到次日晚,船被风浪刮上一片海滩,已偏离航道到了舟山的册子岛。后来几经周折才追赶上北撤队伍。

    涟水整编

    北撤的行程是艰难的。各路人马跨越杭州湾、沪杭铁路、沪宁铁路、长江,既要抵抗台风,又要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浙东游击纵队及地方干部共15000余人,克服各种困难,于10月26日到达苏中海安集结;11月3日到达苏中东台,12日到达苏北涟水地区,听候整编。

    11月17日,中央军委命令:浙东游击纵队第二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第一旅;海防大队改编为华中海防纵队第二大队;第三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金萧支队、淞沪支队统一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下辖七、八、九3个团,谭启龙任一纵队副政委,张翼翔任三旅旅长,何克希任政委,刘亨云任副旅长兼参谋长,张文碧任副政委,杨思一任政治部主任。涟水整编,标志着浙东游击纵队胜利完成中共中央、华中局交给的北撤任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