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年,李大东(左)在云南傣族非遗纸厂调研。 受访者供图 |
 |
杜伟生先生(左二)在李大东(左三)家中。记者 顾嘉懿 摄 |
堪称“造纸第一人”,全国80%的古籍修复用纸由他提供 日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先生来甬授课,言谈间,透露一个信息:在宁波,藏着一位“牛人”,堪称当代“造纸匠”。目前我国主要图书馆、文博类场馆的古籍修复用纸,大部分由他提供,说他是“造纸第一人”,也不为过。 这位低调的“牛人”名叫李大东,天一阁退休员工,今年72岁。他与古籍修复之间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了古籍保护与修复界的造纸“大神”?记者有幸造访他的家中,聆听了他的故事。 从“修书人”到“造纸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大东就在天一阁从事古籍修复与古籍管理。严格算起来,严春航、洪可尧先生是天一阁第一代修书人,他是第二代。 1989年,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开办全国性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李大东代表天一阁去了上海。这次培训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在这个班上,他结识了古籍修复界泰斗、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赵嘉福。 半年求教,李大东学习了书画修复装裱、刻碑拓片,对古籍修复日渐入门。有一天,恩师赵嘉福告诉他,若要再进步,可去拜访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的杜伟生老师,集“南北”所长,必有收获。 怀揣一丝兴奋,李大东来到北京。除了向杜先生请教修复技艺,他还有一个心愿,想向国图求取一些古籍修复用纸——这类纸张不同于普通宣纸,需要与古纸尽量接近,才可能在修复时做到“修旧如旧”。 上世纪90年代,全国仅有百余位从事古籍修复的技术人员,其“用料”,条件好的可用清末古纸,条件差的只能从从半废弃的残本破页中裁取“天头地脚”,拆东墙补西墙。随着文物等级提高,残纸也不能再随意取用了,修复工作的“原材料”突然断档。 北京之行,李大东收获的问题远比他得到的答案多。看着诚恳求学的李大东,杜伟生有心提醒:其实比起修复师,国家更急需的是“造纸匠”,且是能造出古纸的匠人。 李大东的优势在于,他本身就是古籍修复师,又有良师相助,有机会接触古纸。他若有心做,比一般人条件好。 这个想法在李大东心里埋下了根。当他再次在天一阁接触古籍时,总会格外留意纸张,牢记什么年代的古籍用的是什么类型的纸。 寻找原料,四处求索 “现在有个词叫‘古纸再造’,其实并不确切。同样是古纸,唐、宋、明、清历代各不相同。一样是明刻本,少说也有几十种不同用纸。”杜伟生在甬期间告诉记者,比如宋籍常用楮皮纸,明清古本多用竹纸。上世纪90年代,杜伟生曾赴英国修复整理敦煌遗书,其纸张的韧劲不是今天可以想象的。 李大东想造纸,要造哪个时代的纸呢? 2007年,李大东退休。同年5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成立。李大东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去钻研古纸配方,也同国图取得了更紧密的联系。 常规做法是,由国图向其提供明清古纸实物的检测数据,比如一定面积纸张的重量、厚度、定量、紧度、纤维、酸碱度等,李大东自己负责寻找配方、原料,找纸工委托加工试制。造出纸来,再交给国图检测,看各项数据是否符合要求。 这些年,李大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是成功造出了三桠皮纸。这是一种极为轻薄的皮纸,古籍修复时常用它溜书口或加固严重老化脆弱的书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纸张只在日本生产,每平方米的三桠皮纸重量不到4克,售价高达398元人民币,令杜伟生等人印象深刻。 要造三桠皮纸,首先要寻原料。多方打听,李大东得知,衢州山区有位周师傅还在从事有关加工业务。一路舟车,他终于在衢州深山找到三桠皮,却发现不符合要求。造纸原料要求精细,树皮的头部、根部都不能要,只取其中最“干净”的一段。李大东和周师傅以及近十个小工一起,加工处理半个月;达到初步要求后,运到纸厂,又请工人们挑拣净化;经泡水、打浆一系列严格复杂的工艺操作,捞出不能用的粗纤维。最后用来造纸的精细浆料,不足原料的百分之五。 好在,李大东最终成功了。他造的三桠皮纸,比日本造的更轻薄,每平方米只有3.5克。“杜伟生老师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后告诉我,说我造的纸可以跟日本的媲美了,我才觉得有些满足,感觉为中国古籍修复造纸作了一点贡献。”李大东说。 为寻找合适的原料,十余年来,李大东的足迹遍布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福建、广东各地。他也愈发感觉到,造纸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攻坚克难的顽强毅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今,李大东已经成功造出百余种古籍修复系列用纸,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配送,供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及有关单位使用。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央第一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等上百家单位都在使用他提供的纸张。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老师告诉我,全国大概有80%的古籍修复用纸都是从我这边提供的。”说到这里,李大东脸上终于露出一丝骄傲。 不过相关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复原古纸,难题太多。”比如纸张的颜色,配方失传,工艺缺乏记载,有几种古纸李大东试过几十次都达不到要求;还有帘丝间距,不同纸张要求不同,生产中需要随时调整,抄纸绝不能“一抄到底”,而拥有上乘技艺的抄纸良工并不易得;还有永恒的原料难,唐宋古籍常用麻纸,蔡伦造纸也说有麻,为此李大东曾在大热天去偏远粮仓背来一批废旧破麻袋,用来实验生产…… 还有一些难题,是个人能力难以解决的。江西毛泰纸、浙江开化纸,古人是怎么造的,到现在还是个谜。李大东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去尝试接近古法。 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曾赠李大东四尺墨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著名古建学家陈从周先生也曾赠其“岁寒三友”画,这两幅字画一直挂在李大东家里,激励着他在古籍保护与修复道路上不畏艰难,上下求索。 记者 顾嘉懿 人物名片 李大东,1948年出生于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原副研究馆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雕版印刷协会会员。40余年来,他致力于珍贵古籍的抢救、保护与修复。为了更好地复原古籍,他研究古纸再造,并极力推动恢复已近消失的古代雕版印刷技艺,成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