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人们享受着大数据信息科技带来各类金融便利服务的同时,也面临信息可能在弹指一挥间被快速传播的风险。若缺乏一定防范意识,惯用传统金融的思维,随意填写个人信息、设置简易密码、随意授权服务条款等,便会埋下安全隐患,会因个人信息泄露而遭受金融安全风险。 宁波银行总结了以下几种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形。 情形一:关注公众号获取个人信息。不法分子经常打着创业“求支持”、“求推广”的名号,在地铁、公交处请求人们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并赠送礼品。人们因好心或有礼品赠送,添加了公众号,却不知已泄露了个人信息,接踵而来是骚扰电话、诈骗短信、贷款中介等连环轰炸。 情形二:阅读文章需先获取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推送“优惠好物”、“运势测评”等文章,阅读前要求人们先关注公众号并同意获取个人信息。人们往往会好奇阅读文章而进行授权,忽略其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情形三:App应用默认获取个人信息。手机App应用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将获取个人信息的权限隐藏在App使用条款之中,用户使用时未认真阅读条款便同意应用获取手机权限造成个人信息泄露。随之而来的是连环诈骗陷阱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信息。 宁波银保监局提醒广大市民:日常生活中,需依照“三不”原则,降低自身信息泄露的风险: 一、注册信息“不随意”:不在街头随意关注公众号或注册账户,在网上要有辨别地授权填写调查问卷或者阅读文章。 二、不明链接“不乱点”:不点击他人发来的可疑链接,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特别是注意垃圾短信中包含的诈骗链接。除官方渠道以外验证、填写账户信息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三、应用软件“不授权”:在仔细阅读App使用条款后,谨慎授权包括位置信息、麦克风、通讯录、信息、通话记录在内的各种手机权限。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林语秋 郑波 龚诗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