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到“炒粉糕” 飘香的季节

切条、切块后,“炒粉糕”就算完成了。记者 崔引 摄

加入那么多配料,“炒粉糕”的口味十分丰富。记者 崔引 摄

    一脚迈进宁海县梅林街道河洪村长寿文化博物馆的小院,便可闻到一股炒米的香味;往灶头前凑了凑,隐隐绰绰的温热扑面而来。

    虽是初冬,在宁海的不少地方,又到了“炒粉糕”飘香的时节。

    16日中午,冬日的阳光洒在小院里,淡淡的。64岁的何如娟一刻不停地翻炒着锅里的糯米。不一会儿,白色的糯米呈现出焦黄色,一股带着浅浅焦味的米香飘散开来。

    一旁的案板上,晒干的橘皮和生姜片早已备下。看着糯米炒得差不多了,何如娟赶紧把它们倒进锅里,一起翻炒。

    橘皮和生姜片各有各的“刺激性”气味。两者在锅里“狭路相逢”,碰撞出让人惊喜的火花,辛辣中多了一丝香甜的味道。

    “在炒米的同时加入橘皮和生姜片,是为了让糯米‘沾’上这股味道。”何如娟说。

    小院的一角,大家帮着何如娟把制作“炒粉糕”需要用到的食材备好:米胖、黄豆、花生碎、芝麻、白糖、玉米碎、红豆、黑豆、山楂……一碗一碗摆了大半桌。

    一旁,还有人帮着把新鲜的生姜和橘皮切成条、剁成末。和炒米时用到橘皮、生姜片不同,橘皮碎末和生姜碎末是熬麦芽糖浆用的。

    2岁出头的娃娃在院子里窜来窜去,东看看西摸摸,趁大人不注意,捏起一小块橘皮就往嘴里塞……

    这也是制作“炒粉糕”的乐趣之一:平日里各自忙碌的人们凑在一起,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闲扯着家长里短,自有一份悠然自得。

    除了炒米,制作“炒粉糕”的几个重要步骤:磨粉、熬糖浆、捏成团,都落在何如娟一个人肩上。

    小院中间摆着一个小小的石磨,这在如今的农家也已不多见。

    将炒好的米和米胖、黄豆、花生碎、芝麻、白糖、玉米碎、红豆、黑豆、山楂,一股脑儿倒进竹簸箕里搅拌均匀,何如娟开始磨粉。

    这是一项考验耐心的活。她一遍遍地把乍看已经呈粉末状的炒米重新放回石磨里再加工,直到用两根手指轻轻一捻,没有颗粒感;用嘴轻轻一吹,扬起一层“灰”。

    熬糖浆看起来简单,把切好的生姜、橘皮末倒进烧化的麦芽糖里,搅拌出香味就好。其实,这很考验制作者的耐力和技术。

    “要熬到糖浆能挂在铲子上,垂下来像薄薄一层纸一样为止。”何如娟特地提起铲子斜过来,糖浆缓慢而匀速地流下……

    相比之下,捏成团考验的则是体力。将炒粉倒入麦芽糖浆中,唯有不停搅拌,才能在糖浆冷却前定型。

    何如娟将铲子交到记者手中:“你试试。”

    看似“轻飘飘”的炒粉在麦芽糖浆的作用下,变得“沉甸甸”,光用蛮力,压根没法将它们铲到一起。

    “就是因为制作过程又累又复杂,所以现在做‘炒粉糕’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做。”何如娟说。

    将揉捏好的炒粉团擀平、切条,撒上炒粉,“炒粉糕”算是大功告成。

    小院再度热闹起来,大家凑到一起,一边把切好的“炒粉糕”装到罐子里,一边忍不住往嘴里塞一块,一股独特的香气在唇齿间流转。

    关于“炒粉糕”,宁海的一些地方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女儿出嫁后给父母送“炒粉糕”是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是孝顺的一种象征。

    相比“炒粉糕”背后蕴藏的这一层深意,如今人们更看重的是“炒粉糕”的“原生态”。

    何如娟所在的河洪村是出了名的长寿村,来的游客不少。小零食“炒粉糕”因为纯手工炒制、无添加,成了游客心目中的“土特产”。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胡余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