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7月,宁波一群孩子去雷山县乌东苗寨看望自己父母资助的孩子,被贵州小伙伴在艰苦环境中依旧很刻苦、乐观的精神所感动。图为一位宁波孩子和一位贵州孩子在玩耍。 |
|
▲2006年4月,记者在台江县拍摄的标语。图中两位女士是特意到当地助学的宁波爱心人士。 |
|
▲2020年11月,记者在晴隆县东方红村拍摄的标语。图中三人是特意到该村研究乡村振兴的两位外国专家和他们的翻译。 |
从2006年至今,我先后13次从宁波前往贵州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去贵州,都能从一幅幅标语、一张张笑脸上看到贵州人民脱贫的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也深深地感到,善举同时滋养着援助者和受助者,宁波人民在帮扶贵州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感动。 据宁波市经济合作局统计,从1996年1月至2020年10月3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宁波各级政府投入援助资金18.58亿元,宁波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入援助资金8.79亿元,共计27.37亿元。 24年来,宁波人民对贵州人民的帮扶收获了诸多“国家级”点赞。 ——宁波各级政府依据贵州对口帮扶地区的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在兴仁县建起了万亩枇杷园,在安龙县建起了出口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在普安县建起“白叶一号”示范园……其中,宁波市宁海县帮助贵州省晴隆县繁育晴隆羊并探索出了集种草、养畜与石漠化治理于一体的“晴隆模式”,这一模式在2006年被国务院扶贫办树为全国典型经验。 ——宁波各级政府部门介绍贵州对口帮扶地区的贫困人员到宁波就业,考虑到这些人刚来到宁波无技能、收入低,还给他们发放稳岗就业补贴、交通补贴和实习补贴。今年11月19日,人社部和国务院扶贫办举行就业扶贫新闻发布会,邀请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仲朝在会上发布了就业扶贫的“宁波经验”。 ——政府要投入援助资金,也要发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对口帮扶。宁波的对口帮扶工作主管部门和媒体组织各种活动,将宁波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爱心“搬运”到了贵州。在2006年宁波市扶贫办和宁波晚报等单位发起的“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中,仅2006年8月19日一天,11299名贵州贫困生就被近万名宁波市民认结一空。2007年,国务院扶贫办专题表扬了社会力量帮扶贵州的“宁波模式”。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成因很多。对口帮扶对于受到援助的一方是一种收获,对于伸出援手的一方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宁波企业有收获。今年2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笼罩全国,宁波企业在复工复产时发现一些回家过春节的工人由于种种顾虑迟迟不归。这时,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当地农民工到宁波工作,解决了宁波很多企业的燃眉之急。 ——宁波助学者的孩子有收获。2007年7月,宁波一群孩子去贵州省雷山县乌东苗寨看望自己父母资助的孩子,当他们看到贵州小伙伴在艰苦环境中依旧很刻苦、乐观,深受感动,下定决心回到富庶的宁波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 ——前往贵州采访的宁波记者有收获。2006年4月至今,我曾13次踏上贵州土地,拍下了一幅幅标语和一张张笑脸。2006年4月,我在台江县看到一面墙上写着“打好一个算盘,学好一门技术,找准一条路子,结好一个对子。”2020年11月,我在晴隆县看到一面墙上写着“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不达小康、誓不罢休。”这些不同年代的标语,反映的群众诉求不同,但展现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努力奋斗,摆脱贫困!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我在贵州见到的那些振奋人心的标语和那些灿烂如花的笑脸,我就会重拾好心情,继续快乐前行。 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在202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 帮扶始终在路上,我期待着能再次前往贵州采访,记录甬黔两地一起续写的传奇。 记者 杨静雅 摄影 杨静雅 龚国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