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化区酒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春飞说,原浆是“浆板”中的精华。记者 崔引 摄 |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不用绞尽脑汁去想吃点啥,一碗热烘烘、香喷喷的“冬至圆”和番薯汤果,应景又暖胃。对了,记得在番薯汤果里加一勺酒酿,也就是宁波人说的“浆板”。这一勺里可是暗藏着满满的好彩头。 “吃了冬至圆,就又长一岁” 12月19日,距离冬至还有两天,在宁海梅林街道河洪村,村民们已热热闹闹地搓起冬至圆。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冬至,屑糯米粉作汤团,以赤小豆作馅,礼神及祖考。” 糯米粉加适量的水,揉搓成团;摘下一团,搓成长条,然后一粒一粒摘下;将一小粒放在掌心搓成圆,然后轻压成饼状…… 来帮忙的村民陈雪亚已经热起了油锅,将一大盆搓好的冬至圆滑入锅中。煎了一会儿,原本白糯的冬至圆表面起了一层焦黄色。陈雪亚赶紧拿起锅,在灶火上打转,冬至圆就像是跳华尔兹一样在锅里转圈圈。“这很考验揉糯米粉的人的手感,要揉得干湿、软硬适中,否则下锅容易散。” 时近中午,陈雪亚打算做个“炒冬至圆”,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肉炒圆”,给大伙儿垫垫肚子。就在大家忙着搓冬至圆的同时,一旁的案板上已经有人备了一桌的配料:香干丝、豆腐干丝、油豆腐丝、豆芽、蘑菇片、肉丝、白菜丝,还有番薯面。 特地切下的白花花的肥肉丝下锅煸炒,香气四溢,各种配料陆续下锅,一股充满烟火气的香味扑鼻而来。 掌勺做冬至圆甜汤的是村民何如娟。她说,用来做甜汤的冬至圆甚至都不用搓,直接从糯米团上摘下来一小颗就可以丢到锅里。 无论是做冬至圆,还是烧冬至圆,在整个过程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小院里的热闹。大家围在一起,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闲聊着家常,是久违的惬意和轻松。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当地人要在素有“大如年”之称的冬至吃冬至圆的原因,在一年中最长的夜晚,一家人聚在一起,团团圆圆。 对孩子们来说,无法理解大人们在说到“吃了冬至圆,就又长了一岁”时语气中淡淡的哀伤,他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多吃几颗这种只有临近冬至才会“限时限量”供应的小零食。 做好吃的手工浆板要“抠细节” 冬至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即将结束,而番薯的“番”与“翻”同音,寓意过去一年的霉运都将被翻过去;汤果,也被不少宁波人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很多人家在做番薯汤果时,还会往里面加一味食材——酒酿。宁波人似乎更习惯管酒酿叫浆板,其中,“浆”的发音和“涨”相同,被赋予了财运、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我制作酒酿的步骤与其他人差不多,但过程中有很多窍门需要掌握。”姚春飞是奉化区酒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婆婆的娘家在奉化溪口开了一家酒坊,酒酿是酒坊出产的副产品之一,她一直跟着婆婆学习手工酒酿制作工艺。 说话的工夫,帮忙的师傅已经将浸泡到用手一捻就成粉的糯米倒进木桶里开始蒸。“是不是忘记盖盖子?”看着木桶里升腾起一缕缕白气,记者感到有些好奇。 “这其实就是窍门之一,要等到所有米都熟得差不多,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才能盖盖子。而且米最初倒到木桶里是啥样就是啥样,千万不要去动它或者将它压平,否则会堵住‘上气’的通道。” 像这样看似不起眼,却起着“一招定生死”作用的窍门,在整个酒酿制作过程中比比皆是——在糯米散发出阵阵饭香的同时,另一只锅炉里的水也开始“咕嘟咕嘟”冒泡,姚春飞麻利地将一些工具放到水里。“除了酒曲,制作酒酿沾不得半点其他菌。每做一次,所有工具都要用高温消毒。” 被姚春飞视为“绝密”的是酒曲和糯米的配比。在她看来,这也是整个酒酿制作过程的“灵魂”,因此,撒酒曲的这个步骤,由她亲自来完成。 正是因为不厌其烦地“抠细节”,姚春飞制作的酒酿在奉化乃至宁波都小有名气。2017年,她的酒酿制作技艺还入选奉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跟着姚春飞走进酒酿发酵的温室,掀开盖在缸上的盖子,一股十分熟悉的带着甜味的醉人香气扑面而来。酒酿的中间有一个孔洞,已经渗出不少原浆。仔细观察,发现原浆上还在一个接一个地“吐泡泡”,就好像下面有小鱼儿游过。姚春飞说,这可以视作酒酿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冒泡泡,说明里面的菌是活的。”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胡余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