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是 1063—1086,作者赵冬梅选择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必然有其特殊意蕴——宋仁宗之后的朝政一路悲歌下行,哪怕在人文领域上有卓越建树也难以掩盖其政治上的颓势。文字浅显易懂,故事从英宗在忍辱负重多年后即位讲起,一直到司马光去世,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铺陈故事,有叙写史实的直白陈述,也带有画龙点睛的哲理思考,将视野放置于整个时代语境之中,不拘于刻板的历史人物,不束于文史现行的观点,读来多有沧桑之感,唏嘘之叹。 变,展示的是更迭中的迷离。这二十四年是宋朝政治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所谓 “大宋之变”。 开篇英宗赵曙即位,万众瞩目,却又陷于各种政治漩涡。他考虑如何为亲生父母谋名分,本质上应该更接近于想要亲临朝政的诉求与政权之争的矛盾,再放大点说其实想有所作为而不能有所作为之间的挣扎。国君如此,臣子亦是。司马光所有的政治选择都是努力“使成为”,但是却又不得不“被成为”,希望护佑大宋天命,却又无可奈何,任由颓势一路发展。末篇是司马光去世。躬亲庶务,落寞萧索,一代英才在各种政治权势之间周旋之后心力憔悴。司马光晚年致力于《资治通鉴》的编纂,以图皇帝的励精图治、救疗苍生。然而,大宋的东京梦华终究成了梦幻泡影,倒是心血之作《资治通鉴》成为了传世经典。 守护的是希望不变,而事实是随时可变。朝代更迭如四季轮转本是趋势,而由盛到衰也是过程,而每种结果都是充满了必然性和偶然性。 不变,是承继中的恒久。司马光作为男一号,是书里的核心人物,或者说他的政治生涯是一个时间轴,从他个人散落开了这24年的朝政的政治走向。学而优则仕,这是知识分子的宿命,于是也就有了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推陈的各种主张。于私,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公,想要造福苍生,都想在一片颓势中找到逆争上游的可能性,努力却又明显感觉不对路,这就是困惑的缘起。 挣扎与困顿、希望与觉醒,囚禁着各种矛盾,之下便是各种强劲蓄势而发的力量,或爆发或湮灭。君臣之间本该有的互相扶持,却成为角力的抗争。于是,振兴沦为空谈,制度成为形式,就如作者所认为的那样,有一些在宋朝成立以来发展出来的好东西,在这24年间发生了质变,比如台谏官制度、科举制度,比如理应恪守的一些儒家传统经典等。 沿着历史的时间脉络,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也体味着寥寥几笔记录一生的冷漠。看起来书里的每个人都是励精图治,他们似乎又在极大地企图满足自我的政治欲望;看起来为了变,而实际是为了不变,只是在各种试图改变中,力量的权衡成为了核心关键。人在时间的海洋里湮灭,能够亘古恒芳的永远都是不为自己的无私。 变与不变都是变。前两个是表象,最后的一个“变”才是关键核心。捏住了核心,才能破解。 个中意味也只有自己才能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