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东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1992年7月,谭启龙、张文碧、顾德欢等重返四明山,冒雨向梁弄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中共浙江省委召开浙东区党委暨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50周年座谈会(1992年7月)。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共中央和华中局领导下,浙东区党委组织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派遣干部、浦东南渡抗日武装和浙东地方党组织等三种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经过四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向南发展的前进基地,它直接威胁日伪在沪杭甬的统治,抗击和牵制沪杭甬地区的日军,配合英美盟军在我国东南沿海作战准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浙东抗日根据地位于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三角地带,东濒东海,南迄金华义乌东阳至宁波公路,西跨浙赣路金华萧山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两岸地区。根据地包括三北、四明、金萧、淞沪四个基本区和三东游击区(鄞县、奉化、镇海三县东部和定海县),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00万。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内,建立了地、县、区各级党的委员会组织,结束了长期处于地下的状况,确保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从根本上保证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完成和浙东抗战取得胜利。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内,建立了浙东行政公署及其所辖的4个专区级、17个县级政权机构,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民兵和工青妇组织。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内,建立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游击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共作战643次,抗击和牵制日军2万多、伪军2万多,光复县城两座,攻克据点110多个,歼日伪军90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9门,轻重机枪217挺,长短枪6800多支。粉碎了国民党顽固势力向根据地的多次进攻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内,建立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发展农业与大生产运动,兴办合作社,颁布春耕训令,推广各种“帮工队”、“生产小组”、“合工队”、“代耕队”等;实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照章征税和征收公粮;开办浙东银行,发行浙东抗币,稳定金融;发展工商业,兴办兵工厂、被服厂、布厂、印刷厂等。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内,建立了促进文化繁荣的制度、机制,兴办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鲁迅学院,创办根据地报刊,新建浙东韬奋书店,出版发行根据地书籍、报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性的扫除文盲运动,在游击区兴办流动冬学,帮助农民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改革学校体制,提高儿童入学率,提高教学质量;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的进步。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全国广大敌后根据地创建和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充分证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共领导的浙东抗战中孕育出了浙东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是浙东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核心意识、大局观念。浙东抗日根据地从初创到巩固各个阶段,浙东区党委和纵队司令部都把执行党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放在首位,坚决以党中央为核心,确保党的意志的贯彻落实。在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始终以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作为大局。

    理想信念、无私奉献。抗战期间,中共高举抗日救国、民族解放大旗,把远大理想与当前目标结合在一起,集聚了一大批志士为之奋斗。根据地犹如一块磁石,吸引了无数心怀理想者,共同投身浙东抗战大业。他们不惜抛家产、弃学业、别亲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无怨无悔。

    艰苦奋斗、舍生忘死。浙东抗战的这四年,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上至党政军领导,下至士兵群众,时刻处于“扫荡”、“围剿”的危险中,住无定所,食无定餐。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四年中,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和干部、战士有1200多人,其中部队连以上、地方区级以上干部牺牲190余人。

    统一战线、民族大义。浙东抗日武装始终处于日伪顽的夹击之中,面对极其复杂的斗争形势,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争取和团结了一大批开明绅士、爱国人士、国民党军队中爱国官兵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揭露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以抗战大局感召之,不计前嫌,努力维护国共两党在浙东合作抗日局面,充分展现了我党的博大胸襟和远见。

    一心为民、血肉相联。浙东区党委领导建设根据地,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和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抗日民主政府顺应了人民的需求,政府、军队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得到了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为坚持敌后长期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全力支持根据地建设、部队建设,是浙东抗战胜利的坚强后盾和柱石。

    勇于担当、率先垂范。浙东沦陷,人民深陷生灵涂炭的绝境,党中央在关键时刻作出开辟浙东敌后抗战的决策,救浙东人民于水火之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始终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党政、军民同心协力。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发挥了表率作用。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是浙东军民为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史,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孕育了浙东抗战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为的是激励今人,开拓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中共宁波市委不久前召开的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动员全市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扛起“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担当,奋力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宁波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共同努力。

    (本版图/文由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