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木落兮雁南归

临溪而筑的周序房

“十一间”长屋

96岁的童中人

    雁村这个名字,是童中人20多岁的时候为家乡取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鄞州区塘溪镇各村定名多用单字。为了跟邻村匹配,临时接到任务的教师童中人从本村曾用名“堇雁村”里取了一个“雁”字。“还有一个含义,本村的房屋全临溪而筑,形如雁行,时而‘一’字,时而‘人’字”,以“雁”为名,既有诗意,又有寓意。

    讲起70年前的这个决定,今年96岁的童中人口齿清晰,隐约仍透着骄傲。

    2004年,雁村与夏家村自然村合并为童夏家村。随着旅游产业兴起,昔日鄞奉交界边缘的偏僻山村旧貌换新颜。

    前些年,童中人决定回村养老,用自己的方式留下最后的雁村记忆。对他来说,这辈子无论走到哪儿,故土家园始终有一股精神力量牵绊着他,召唤着他。

    因古道而兴

    今年4月,童夏家村(雁村)获评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同时,它也是去年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在宁波周边,它属于保留历史风貌较好的村落,古树、老屋、祠堂、古桥基本维持原貌,一眼看去,山环水绕,黛瓦粉墙。

    前些年古道热,雁村被徒步到此的驴友称为“宁波的香格里拉”,并发了条攻略到网上。没想到这个名字越传越热,成了活广告,为这里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

    “现在流传的关于童夏家村的介绍,也不完全是正确的。”本周,记者见到童中人时,他告诉记者,比如世人普遍说童夏家村的历史是400年,其实应该是700年,早在元末明初,就有人在这里长期定居。建村至今,童氏在此繁衍了约25代。

    因为从小读书有文化,1947年,23岁的童中人曾参与家谱修撰,留有印象。可惜那本家谱“文革”期间被毁无存,成为永远的痛。

    清末民初,雁村名“堇雁村”,“堇”指鄞奉界山赤堇山。村南天龙岗系赤堇支脉,俗称门前山,茂林翠竹,满目苍黛。出入雁村有古道三条,其一是天龙岗菩提岭,西南通奉化,是旧日村人去奉化裘村买米,去桐照、莼湖卖山货的要道,也是奉化渔民来塘溪卖海鲜的路径;其二是西北方向九曲岭,也称九阔岭,位于赤堇山北,因七弯八绕得名,通往横溪道成岙;其三曰松石岭,通往正北方向,这个名字从该岭所经过的“松树下”和“石梅岗”各取一字,是山民去横溪集市买卖山货的必经之路。

    “为了按时赶到市集,村民往往半夜动身,一步一挨,上岭下岭。如今的游客只知其行,殊不知此道系雁村几十代人汗水浇筑而成。”曾经,童中人在樟村教书。他有个习惯,夏天渡韩岭,冬天过横溪。往往下半夜出发,去赶早上6点的渡船,约中午时分到宁波新河头,再换船到鄞江桥,吃过晚饭走到樟村,天早暗了。童中人毕生从教,这条路是他最深刻的生命印记。

    古树老屋今犹在

    除了青山千顷,雁村还有绿水一泓。流经村落的溪水名叫梅溪,古称邹川,自石梅岗发源,经大嵩江入东海。今日,该水脉为梅溪水库即堇山湖上游。

    雁村村口有溪口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主要为枫杨和香樟。古树群扎根岩缝石隙,树干方向直冲水面,在溪上留下影影绰绰的倒影,为古村一景。

    全村留下老屋不少。据童中人讲,最有年代的有如下几座。“雁村民居,一般是一个房族住在一起,沿着溪坑,形成一排。”村口以西,有一保存尚好的四合院,为童氏“咸、恒、泰”三房中“咸房”后人所居。如今,该院大门不开,童中人带着记者从边门人家而入,进院如改换天地,廊屋、天井、厅堂格局面貌依稀。童中人说,这里曾出过一位秀才,结果年纪轻轻就死了。“别看现在看起来衰败的样子,当年也是住过人家的。”

    沿溪西行转而折北,可见一临溪而筑的独立院落,当地人称“周序房”。周家人约在清嘉庆年间迁居至此,分“校、庠、序”三房,为勉力子孙读书,字中都是学校的意思。“周序房”院门朝北,溪坑石围筑成院落,外有照墙,中有厅堂,古色古香。

    继续北行,缓坡上桑树下龙潭旁有长屋,称“十一间”。“这里,以前由张家四兄弟共同居住,房屋相连,也叫长埭屋。”雁村没出过名门官宦,未见雕梁,但民居古朴,保留完整亦特色鲜明,值得寻访。

    童中人出生于童氏祖堂,为童氏祖居地,“有前厅后堂、四明两廊、东西弄堂”,分居18户人家。可惜,1988年的一场大火将其烧毁无存。因房屋连片,挽救无门,也是童家人一痛。

    宗祠记忆

    今梅溪以南有童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现为鄞州区文保单位。其中,戏台与中堂“孝思堂”均为原有建筑,“孝思堂”和门口“童氏宗祠”两块匾额均为遗存古物,两庑和前厅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为现状。

    童中人记得,宗祠内原有奉祀祖先灵牌的神龛,神龛20扇屏门上有清初江苏昆山学者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被童家人用作家训,同时录于宗谱,是该村的一件重要文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宗祠改作竹器工厂。为扩大场地,神龛不存,不过在建筑柱子上,还留有一些遗痕。

    四年前,92岁的童中人重新手书了一份“朱子家训”,今悬挂于村委会。“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文字内容至今留在老人心中。

    “以前每年正月初一,宗祠会举行祭祀仪式,参加的人每人能领到两只吉饼,上面红印敲着‘吉’字,是从宁波南货店买来的。山村去宁波不容易,能有两只饼,就算是好东西了。”

    雁村自家名人不多,村中逢事一般从邻村请人裁断。童中人讲了两个名字,其中一位是童第周的哥哥童第锦,字葵荪,村里人都叫他“葵荪先生”;还有一位是周尧的父亲,周宁明,人称“宁明先生”。童家人出过一位叫童吉生的,清末旅沪经商,曾出资为村人修路。1923年,在村东溪上建镇安桥,是鄞东地区少见的保存完好的筑在溪流上的石拱桥,经山洪冲击,仍岿然不动。

    童中人后来多年住在宁波,2007年返村定居。对他来说,这辈子看过的许多山水,都不及家乡风景。2017年,他应鄞州方志办建议,增扩自己早年撰写的《雁村志》。新版村志共12万字,今年以来,相继为宁波市图书馆、鄞州区图书馆收藏。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通讯员 陈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