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0-12/29/A6/7115023_ds-qianyh_1609157930133_b.jpg) |
李文清在家里织棉鞋。 |
![](../../../images/2020-12/29/A6/7115020_ds-qianyh_1609157668544_b.jpg) |
鄞州区中河街道城兴社区的“暖心工坊”。 |
![](../../../images/2020-12/29/A6/7115022_ds-qianyh_1609157686729_b.jpg) |
棉鞋爱心义卖现场。 本版摄影 记者 薛曹盛 |
前两天,家住鄞州区中河街道城兴社区的李文清,把亲手编织的48双棉鞋送到社区,用爱心义卖的方式帮助正在住院的社区保洁员何洪成。在社区,李文清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棉鞋奶奶”。今年69岁的她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将自己一针一线纳的棉鞋,送给有需要的人,9年来累计送出了500多双棉鞋。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微爱”暖心工坊纳出冬日温暖 李文清老人今年69岁,老家在湖北。2011年,她和老伴来到宁波,帮女儿照顾外孙。 刚来宁波时,江南湿冷的冬天让她有些不适应,脚上经常长冻疮。“买来的棉鞋,不如自己做的暖和。”一双、两双、十双……她做的棉鞋越来越多,每年冬天都会送街坊邻居。家里的“库存”多了,夫妻俩就想着把棉鞋送给有需要的人。 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孤寡老人。“这些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穿上暖和的棉鞋,冬天就不会冻脚了。”2012年秋末冬初,李文清委托社区将40双棉鞋送到钟公庙敬老院。2014年冬天,她又委托社区把40双棉鞋送到鄞州博美颐养院。这几年,无论是敬老院的老人,还是辖区的环卫工人,都收到过她做的棉鞋。 2017年冬天,李文清把52双棉鞋送到了地铁3号线钱湖北路站施工人员的手里。“这些棉鞋是老人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让我感觉特别温暖。”收到厚厚的棉鞋,施工人员谈福林感动得“舍不得穿了”。 2018年年初,在“棉鞋奶奶”的带动下,城兴社区成立了“微爱”暖心工坊,集结了社区20多位心灵手巧的老阿姨。端午节,她和大家编织了百余只蛋套,义卖后将善款捐给社区残疾人家庭。2018年11月底,她们又亲手编织了300余套棉鞋、围巾、帽子,为湖南溆浦的孩子们送去冬日的温暖。 每年如约而至的温暖 “只要有人需要,我就会做下去 ” 说起做棉鞋的初衷,李文清和记者说起心里的遗憾——和母亲有关。 年轻时,李文清生活在农村,家庭条件窘迫,她想给卧病在床的母亲买双新棉鞋,却一直买不到。母亲一直到去世,都没能穿上一双像样的棉鞋,这件事就像一根刺扎在李文清心里。多年以后,李文清学会了这门手艺,但母亲已经不在了。 “母亲年轻的时候,就经常给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的孩子送温暖,我们都看在眼里,希望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李文清说,现在她把棉鞋送给有需要的人,其实算是弥补内心的遗憾。 走进李文清的家,大大小小的箱子里放着各种半成品和制作棉鞋的材料,织好的鞋面、裁剪好的海绵和鞋底有许多。 老两口的生活并不富裕,前几年夫妻俩都在小区物业做保洁。平日里省吃俭用,一件棉服经常缝缝补补,20多年前的衣服都舍不得扔。但在做棉鞋这件事上,老人却很“大方”。“给老人穿的要鞋底软一点,要暖和一点,不能省钱。”每次买材料,李文清总要亲自挑选。 空闲的时候,李文清每天要花五六个小时编织棉鞋。剪鞋面、缝合、撬滚边,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进行。制作一双棉鞋要花四五天时间。 上个月底,老人给居委会主任打电话,今年编了48双棉鞋,委托社区送给有需要的人。考虑到前段时间小区保洁员因中风住院,老人想用爱心义卖的方式帮助他。 每年冬天,这个温暖都如约而至。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开始,“棉鞋奶奶”个人已经累计送出了500多双棉鞋。“只要有人需要,我就会做下去 。” 李文清说得很朴实。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叶子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