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半个月前,宁波市委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七个城”,即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其中,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建设愿景又切实关系到宁波的产业格局与发展未来。那么,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宁波具体要如何发力呢?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中心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划定“高水平”的标准正是表明了宁波对创新的重视。 宁波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发展能力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近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宁波位列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第15名,位次比去年提升了4名。 对比GDP水平来看,2019年,宁波以11985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中国内地城市第12位,而根据今年前三季度已经披露的GDP数据来看,宁波的排名依然在12名左右,稍高于其创新能力排名,这说明宁波还有上升的空间,在走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过程中,还需要迎头赶上。 为此,市委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要求努力打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科创中心。这就需要从创新的各个环节挖掘创新潜力。 首先,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宁波目前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做牵引,未来可继续发挥甬江科创大走廊的主引擎作用,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栽树工程”,实施新一轮研究院精准引进计划。按照规划,到2025年,宁波要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80家以上,争取浙江省实验室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实现“零”的突破。 同时,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过程中,宁波对生产端的企业寄予厚望,计划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万家。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和发明专利基本覆盖。 当然,想要让科技创新在宁波成为一种时尚,最终还是要形成协调、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未来,宁波还将在加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下功夫,完善部门协同、市与区县(市)联动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优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配置。 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冲顶“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制造业是宁波的强市之基。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991.5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24.7%,总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足见宁波的“硬实力”。而“十四五”时期,宁波将目光放到了更高的站位,提出要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和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基本建成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众所周知,近年来,制造业单项冠军是宁波一张非常有分量的名片,目前全市有5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据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宁波将重点打造好“两城三高地”。 一是以重点产业链培育为抓手,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城。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建设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二是以培育单项冠军为抓手,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现、成长、培育机制,鼓励单项冠军企业参与产业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壮大单项冠军企业群体。实施千百亿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是以推进数字赋能为抓手,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行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计划,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提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水平。 四是以园区平台优化整合为抓手,打造全域产业治理新高地。推动工业集聚区整合优化,高水平建设前湾新区、宁波开发区、南湾新区等战略平台。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推进低效工业区块二次开发,加快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平台体系。 五是以优化服务保障为抓手,打造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新高地。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企业降本减负,完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机制,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进产业与人才引培、高校专业设置的融合对接,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队伍,推动各类人才与宁波共成长。 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冲破市场藩篱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 全球经济增速急剧放缓,国际政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把过去隐晦的矛盾揭露在台前,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变得格外鲜明。 在这个大背景下,宁波将主要面临四大机遇和四大挑战:即新发展格局构建将带来新需求,产业科技变革深化将注入新活力,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将增强发展新势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将增创制度新优势;但同时,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和逆全球化将加大外向型经济风险,高端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将加剧城市竞争,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将给要素保障等带来压力,社会转型和公共安全需求将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带来挑战。 在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看来,目前,宁波走向全新的发展格局,还需要冲破市场、技术、数据、投资、城乡这五大“藩篱”,这也关系到宁波能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破局的关键,宁波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具有辐射国内国际两个扇面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为此,市委提出要勇当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路先锋,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成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贯通内外的国际贸易枢纽、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配置枢纽。 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立足当下新的发展阶段和要求,宁波将会从四个方面布局—— 一是加快推进传统贸易转型升级。加大在自主品牌建设、境外销售网络、物流配送体系、售后服务体系、研发设计、精益制造等方面投入,推动外贸从以传统OEM、ODM为主的B2B模式向B2B和B2C、B2B2C并重格局转型。并充分利用RCEP等自贸协定相关优惠政策,更深层次拓展东盟、日韩和澳洲等自贸区市场,不断扩大出口的市场空间。 二是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发挥跨境电商出海联盟作用,鼓励企业自建、收购或租赁海外仓,引导有条件的海外仓打造海外公共服务中心(现有海外仓191个,总面积181.1万平方米,争取全年实现仓数和总面积“双200”)。发挥梅山亚马逊前置物流仓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在综保区、保税区等建设“境内海外仓”。 三是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一方面,积极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功能平台作用,放大创新政策叠加效应;另一方面,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在外贸产品进电商平台、进大型商超、进特色街区、进夜市、进展会、进政府采购目录等“六进”方面精准帮扶,培育一批“新国货”。 四是加快承接自贸区带动效应。紧紧锚定“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功能定位,全面对标RCEP、CPTPP中的高标准条款,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投资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打造离岸在岸融合、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型贸易格局。记者 史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