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少垒近照。 |
|
舒芬和儿子。 |
|
袁妍妩(右)在工作中。 |
|
于海兰在心胸外科工作。 |
|
丁群力近照。 |
大个子暖男护士张少垒 在一线的抗疫经验派上大用场 从武汉结束抗疫回到宁波已经过去8个多月了,浙江省驰援武汉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张少垒还是会想起那毕生难忘的50多天。如今,他从镇海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总院ICU护士长升任至总院护理部副主任。从临床一线到行政管理岗位,他依然奋斗在热爱的护理岗位上。 在他看来,在ICU临床一线工作是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来缓解患者的病痛,如今到了护理部,是通过管理来提升整支护理队伍的专业素养,但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 这段时间,国内多地报告新增本土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阻击战再次进入关键时期。张少垒在一线的抗疫经验再次派上大用场,他和院感专家多次沟通、交流,确保万无一失。 在今年2月17日推送的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上,张少垒的抗疫故事感动了不少读者,微信阅读量超过5万人。得知他还是单身,有不少热心网友留言要为他牵红线,甚至有女孩主动表白。 “谢谢各位的关心,希望明年会有好消息带给大家!”说到个人问题,张少垒这位身高1.8米的大小伙突然害羞起来。 出征前最牵挂儿子的舒芬 抗疫归来,孩子懂事了 “现在是凌晨3点,妈妈刚下了夜班,打开手机就看到你爸爸发给我的视频,是你录制的一些心里话,妈妈看得眼睛都湿了。那一刻,妈妈知道,你已经长大了,懂事了……”这是宁波市第九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舒芬,在武汉抗疫期间给儿子的信中写下的思念。 今年2月8日,正值元宵节,晚上10点半,舒芬收到驰援湖北的报名通知,作为医院呼吸科护士长,她早有心理准备,迅速报了名。 “当时去武汉没有太多顾虑,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即将要中考的儿子。”舒芬说。 在武汉忙忙碌碌52天,舒芬留给自己的时间很少,和儿子聊天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但她对儿子的牵挂从没有断过。远在宁波的儿子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父母不在身边,他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反而在学习和生活上变得更加自律。偶尔,孩子会拿着爸爸的手机给妈妈发短视频、发简短的消息,羞涩内敛地说一句:“妈妈,我想你了!” 回到宁波后,舒芬继续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此时距离儿子中考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舒芬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鄞州中学。舒芬说,这是鼠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了。 年纪最大的援鄂队员袁妍妩 武汉抗疫的“三色”印象让她终身难忘 “从武汉回来几个月了,光谷院区抗疫的日子就像一个缓缓拉出的长镜头,瞬间切换到了日常的工作模式,但光谷的日子已然融进了我的生命……”从武汉抗疫回来之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院感科长袁妍妩终于有时间写下自己的抗疫感悟,多次走过封城后空无一人的武汉街头,如今她觉得车水马龙的城市就是最美的风景。 1963年4月出生的袁妍妩是宁波援武汉医疗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参加工作几十年,她做过手术室护士、护士长,最近18年一直从事院感工作,还有2年多就可以光荣退休了。袁妍妩说,没想到自己在退休前还能参与到如此轰轰烈烈的抗疫阻击战中,从此人生中有了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如果要用颜色来形容在武汉的日子,袁妍妩说刚开始是黑色的,随后是白色的,最后是红色的。“接到通知去武汉以及出发去武汉的时候都是晚上,到武汉后第一次收入院患者也是夜里开始,我想如果新冠病毒是有颜色的,肯定是黑色的。” 在武汉,袁妍妩每天忙碌在病房和宿舍防控感染风险,看到的大多是白色防护服重重包裹下的同事们,每个人都笨重得像个“大白鹅”。作为守护同事们不受感染的院感负责人,她每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不会有队员出现头疼、恶心、呕吐等任何异样。 在武汉的最后半个多月,袁妍妩说她的记忆里是红色的。3月31号,她和队员们在红旗的引领下,走下机舱,回到家乡。那满眼的红色,是让她最感动的颜色。 如今,回到工作岗位上的袁妍妩依然奋战在医院常态抗疫一线。“武汉的经历,让我对科学防控疫情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我现在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不久前,袁妍妩和宁波其他5位医务人员一起,获得了一线女医务人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浙江省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年龄最小的援鄂队员于海兰 抗疫是她最好的青春成长礼 2020年的央视元宵晚会上,白岩松等人共同朗诵了一首歌颂抗疫英雄的诗——《你的样子》,感动了无数观众。当时正在宿舍里看晚会的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护士于海兰记得,自己好像瞬间被点燃了一样,下定决心要去武汉参加抗疫。第二天,于海兰跟随267位队友一起坐上了飞赴武汉的包机,1997年5月出生的她,成为了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于海兰是黑龙江人,家里还有一个小她两岁的弟弟。因为出发准备的时间很短,快上飞机了她才给父母打了个电话。“刚到武汉那几天,每次和我妈妈视频,她就是不停哭,不停哭。”于海兰说,好在过了一个星期,父母看到手机那头的女儿无恙,情绪也就渐渐平静了下来。 今年4月,于海兰从武汉抗疫归来,穿着胸前绣有“甬鄂同心”字样的凯旋服回家时,被小区保安认了出来。直到现在,保安师傅看到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都说抗疫是90后最好的成长礼,于海兰也是这么认为的。去武汉前,她只有2年的工作经验。如今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她变得遇事更加冷静,对待患者也更有耐心。 “从武汉回来,大家都叫我们抗疫英雄,这让我觉得有压力。我只有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干,才能配得起这份荣誉。”于海兰说,在武汉她写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上了人民日报微博的医生丁群力 他对仁心仁术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说起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丁群力,晚报的读者应该不陌生。他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抗疫期间,宁波晚报甬上新闻客户端开设了“宁波丁医生在武汉”专栏,通过连线采访的方式刊登了36篇报道,持续关注他和队友从出征到凯旋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年2月,他还上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全国网友面前展现了宁波抗疫英雄的风采。 今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丁群力出发驰援武汉。因为出征紧急,很多家人朋友都不知道丁群力已经踏上征程。 “在武汉市第四医院西院区,我们坚守了近60天。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挨批’,家人朋友轮番打电话发微信来问候,有的我真来不及回复。”在武汉期间丁群力一直处于忙碌而紧张的状态,他的时间几乎都被工作填满。 “在武汉我们收治了不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这也让我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回到宁波后,丁群力将近年来对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的研究成果做成了课题,获得了2020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你就是那个驰援武汉的丁医生吧?”时至今日,在门诊和住院病房里,时不时就有人询问丁群力这个问题,并对他竖起大拇指。 丁群力说,以前给病人看病很多时候会更关注病情本身,而此次援鄂的经历后,他多了一份“心”,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当病人遇到困难,或是难受的时候,我们医生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或是一句简单的关怀言语,或许就是病人病情好转的关键。” 记者 孙美星 陆麒雯 徐益霞 见习记者 任诗妤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