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静雅) 前天,家住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的李俊(化名)社区矫正期满了,但他要求继续留在“红领之家”微信群里,以便继续做公益。目前,这个微信群里还有62位和李俊想法一样的社区矫正期满者。是什么魅力让他们不愿离开最初被强制要求加入的微信群呢? “红领之家”是一个社会组织,全称为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由曾获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的陈军浩创建,成员主要是北仑区新碶街道的党员志愿者。 2014年8月,新碶街道向“红领之家” 购买教育帮扶本街道125名社区矫正对象的服务。当时,对这些被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我国的传统社区矫正教育方式是司法部门或街道每周组织他们参加一次集体劳动。 “一群周围人眼里的‘坏人’在一起劳动,难免会发牢骚,传递负能量。”陈军浩说,正因为如此,他改变了组织社区矫正对象一起劳动的方式,而是将他们编入“红领之家”,让他们和“红领”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由“红领”向他们传递正能量。 这种以“去标签化、正向引领、行为矫正”为特点的服务方式,使社区矫正对象普遍进步很快。李俊因犯非法持枪罪被判缓刑三年,精通新媒体制作的他参加了“红领之家”文艺小分队,和其他有导演、摄影才能的党员志愿者一起制作了8部反诈骗公益片,还带妻子一起参加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今年,妻子凭借志愿服务积分落户北仑,他也修正了人生观。李俊说:“我以前觉得手里有枪‘很男人’,现在知道能让家人安心生活才是真男人。” 据北仑区司法局统计,从2014年8月至今,“红领之家”先后给新碶街道的504名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教育帮扶服务,脱管率和再犯罪率均为零。 2017 年,北仑区司法局在北仑区推广了“红领矫正模式”,向14家党员社会组织购买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帮扶服务。今年9月又制定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服务标准指南》,使各社会组织的教育帮扶服务有了标准。 “红领矫正模式”2016年10月获得了国际社区矫正协会会长安妮的点赞:把社区矫正对象当作普通志愿者对待,这一做法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借鉴。在上个月举行的长三角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论坛上,司法部矫正局局长姜爱东赞扬“红领之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