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化的家燕 |
|
白化斑嘴鸭(右)和正常的斑嘴鸭 |
|
白化小 |
在现实中,雪白的鸟并不少见,如白鹭、白鹤、银鸥、雪鸮等,这些鸟的羽色属于“天然白”。不过,也有些鸟,原本羽毛是棕色、褐色……乃至黑色的,忽然,出现了一只鸟,它的羽色与同伴截然不同,居然是纯白(或接近纯白)的,这是怎么回事?出妖怪了吗?非也! 我拍鸟已有十几年,迄今共见到3只非“天然白”、而属于“变异白”的鸟,它们分别是小(音同“辟梯”)、斑嘴鸭和家燕。下面,且让我把故事慢慢道来。 “丑小鸭”变“白雪公主” 去年10月中旬,一条新闻被广泛传播、转发,其主要内容是: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漩门湾湿地内发现了一只白色的小,说“这是漩门湾湿地乃至浙江省内首例”。报道中的照片显示,这只小除了头顶、胸前为比较浅的棕色外,其余全为白色。 小在国内大部分地方有分布,生活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善潜水捕鱼。这种鸟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换羽色:在春夏时节,它们穿的是夏羽,又称婚羽,整体偏棕红色;到了秋冬,则会换成冬羽,为比较低调的褐色。但不管怎么说,这鸟全身几乎没有白色羽毛。 在漩门湾湿地首次发现白化的小,这完全是可能的,但若说是“浙江省内首例”,就不准确了。因为,早在2008年12月,我和鸟友就在宁波的杭州湾湿地内拍到过一只纯白的小,当时我还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宁波晚报》上。 犹记得,那年冬天,浙江野鸟会在杭州湾湿地搞观鸟活动,杭州的几位观鸟爱好者与慈溪的鸟类摄影爱好者单鹏云,在鱼塘内首先发现了一只白色小,这引起了省内外观鸟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得知消息后,我也特意赶去拍它,发现这个鱼塘内生活着近10只小,唯有一只是纯白色的。现场看起来,这只比较“另类”的小并没有被伙伴们排挤,它生活得很好,和其他正常羽色的小一起游动、潜水、捕食。有趣的是,我注意到,它下潜捕虾的成功率还特别高,显得很能干。 现在再回过头来介绍一下小这种鸟。大家不要被这个生僻、拗口的名字所吓倒,其实,这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小型水鸟。只不过,很多人见到水面上的小,会误以为是“小野鸭”,但它其实不是鸭科鸟类,而是属于科。这个科的鸟在中国总共才5种,最容易见到的就是小,另外4种分别是凤头、黑颈、角和赤颈。 小几乎终生生活在水里,不会在陆地上行走,也不善飞行。如果要起飞,它会先在水面踏波助跑,然后作短距离飞行,随即又落入水中。小脚上有蹼,扁圆的身体相当灵活,在水底追鱼很内行,在鱼多的地方,有时甚至会看到受惊的鱼儿蹿出水面。 澜沧江畔偶遇“雪燕” 而在去年12月,我竟然在西双版纳的澜沧江畔遇到了一只“雪燕”,即一只几乎全身为白色的家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燕子,大家都很熟悉,“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歌里唱的就是中国多数地区的常见夏候鸟:燕子,通常指家燕,当然也可能是金腰燕。这两种燕子都常见,长得也很像,不是观鸟爱好者的话,恐怕不会去区分它们。这且不管,这里只说家燕。 家燕是什么羽色的?谁都知道:黑色! 是的,家燕的背部、翅膀羽色主要是黑色,而腹部为白色,喉部为棕色。《诗经·商颂·玄鸟》里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里的“玄鸟”(即黑色的鸟)就是指燕子,在诗中是以“神鸟”面貌出现的。 不过,如果近距离看,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家燕背部的羽毛呈现出具有金属光泽的暗蓝色——其实,这是羽毛的“结构色”,是光线折射、干涉等原因造成的。 每年早春,家燕陆续抵达国内大部分地区,喜筑巢于屋檐之下。一旦选定巢址,家燕就立即在附近寻找湿泥、枯草等,叼来垒窝。它们常低掠捕虫,偶尔甚至会碰一下水面。到了秋天,家燕又返回华南、东南亚等地越冬。 去年的12月13日,我在准备乘飞机从西双版纳返回宁波时,发现还有两三个小时的富余时间,于是决定到景洪市区的澜沧江边走走,顺便拍鸟。刚到那里,就在一棵树的附近见到几十只家燕在不停地飞。 仔细一看,顿时大吃一惊:这群燕子里面,居然有一个白色的身影!由于羽色雪白,因此它在黑色群体里特别显眼。其行动一切正常,飞行轻盈灵敏,迅捷无伦,也和其他同伴一样在追捕飞虫。它有时低掠过地面,有时高飞到半空中,有好几回,甚至飞到了离我只有两三米的地方,光凭肉眼都可以看清楚它的头部! 但是,要拍到它,那难度可就大了。因为它的飞行速度实在太快,而且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简直不知道该让相机往哪儿对焦。忙活了半天,费了很大的劲,才抓拍到几张相对比较清晰的照片。放大一看,这显然也是一只家燕,其身体的大部分为白色,只有翅膀的部分为黑色,另外背上也有一些灰色斑点。 这下我明白了,这其实就是一只“白化家燕”!也有人戏称这是“雪燕”。上网搜索了一下,近几年,国内关于“白燕子”有过一些报道,在上海、河北、河南等地都出现过这样的特异的燕子。但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极低,若说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恐怕也不为过。 宁波郊外的“白鸭子” 除了小与家燕,我拍到过的还有一种白化鸟类是斑嘴鸭。 斑嘴鸭是华东地区最常见的野鸭之一,以冬候鸟为主,也有少数个体不迁徙,夏季也留下来繁殖,因此成了四季常在的留鸟。比如,在宁波市区的鄞州公园、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等地,都不难见到它们。斑嘴鸭体形较大,全身深褐色,雌雄同色,只不过雌鸟的羽色相对暗淡一些。斑嘴鸭的嘴端有显著的黄色斑,故名“斑嘴”。 2013年4月初,在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附近的姚江上,鸟友黄泥弄先拍到了一只白色的斑嘴鸭,并将消息告诉了我。我也赶紧跑到江边去寻找,果然,很快就在江中央发现了两只斑嘴鸭,其中一只为正常羽色,而另一只则接近纯白,而它嘴部的“黄斑”特征十分鲜明。两只野鸭在江面上浮浮沉沉,始终在一起。它们偶尔也会起飞,但没多久就重新降落在水面上。总之,这只白色斑嘴鸭的活动看上去一切正常。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些羽色白化的鸟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相关报道已经有很多,这些报道都援引专家说法给出了答案。原来,动物出现“白化”现象,是由于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异,使得体内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致。不少白化个体的产生,跟近亲繁殖有关。白化现象在哺乳类、鱼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中都可能发生。人类中也有得白化病的,俗称“天老儿”。白化动物在生理上、生活上与智能发育上,几乎和正常动物一样,只是有可能一些个体的眼睛有怕光现象,视力也差些。此外,白化动物生存也不易,因为目标比较显眼,容易被天敌发现。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挺不寻常的现象,说得夸张一点,也可以叫做“神奇”。不过,让我有点感慨的是,那天在澜沧江边拍摄“雪燕”的时候,另外一位游客也正站在那里,这只白色的燕子还多次飞过她的眼前,但她显然毫无觉察。是啊,对于不关注的人来说,哪怕奇迹就在身边发生,恐怕也等于一切都没有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