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年《最新宁波城厢图》上的三板桥、福聚庵(图中标为聚福庵) |
一铲 文/摄 今天的三板桥街是条L形的长街。北接中山西路,西向过长春路直通马园路。东侧与月湖金汇小镇接壤处,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这大概是三板桥街历史上风头最盛,“地盘”最大的时期,“吞并”了零零碎碎好几个小地名,而有如今的规模。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三板桥就只是一座桥头而已。 自从升级成一条长街,世人多认其为今天一阁博物院的北缘。街北是住宅区,街南陆续进入黛瓦粉墙古建群。 也许是与藏书重地相近,三板桥街自带肃穆与一本正经的气质,树木参天,古韵悠然。人走在街上,都不禁放轻了脚步,压低了声音,在都市生活的夹缝中,给人一份清闲与安适。 桥 头 曾经,三板桥是座南北跨河而建的桥头。流经桥下的河水直通湖西河,也就是今天的月湖。左右知名桥头还有东边的青石桥、西边的廉津桥等,“入湖口”有座文昌阁。 地方志里说,三板桥建于南宋景炎年间,是座有年头的桥。海曙区做非遗调查的时候,有位老先生说,这三板桥呀,是鲁班的弟子造的!还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三板桥以前是座木桥,逢大水必毁,而鲁班太忙,没空造小桥,就请来他的三个徒弟,造了一座三孔石桥的生动故事。 传说,这座桥造了三个月,上面盖了三块大石板,因为有太多“三”的巧合,桥造好后,起名“三板桥”。 民间传说流行“箭垛效应”,若某个人有特长,就将所有类似事件都归于这个人头上。黄帝擅长发明,包龙图擅长破案,鲁班擅长营建。胡适把他们称作“箭垛式人物”,不知道谁破的案,一律归到包拯身上,活活把他逼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 搜索引擎的“鲁班”词条告诉我们,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绝对派不了弟子造一座南宋的桥。词条还说:“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身上;有关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这话倒不错,天下木石匠人,多以鲁班为祖师,说是“弟子”,大约也不算错吧。 三板桥的桥型大致还是明确的:石质三孔平桥,每孔盖一石板,故名。 桥下河水流了近千年,上世纪三十年代,为改善城市交通,三板桥被废。解放后,填塞河渠,扩宽道路。河流也完成历史使命,三板桥正式成了三板桥巷。1981年地名普查,改三板桥巷和菱池巷西段为三板桥街,北延西扩,渐次有今天的规模。 庵 堂 今日这条东西向的三板桥街,明清地方志里也将其中一段叫做福聚庵路、福聚庵巷。 1914年《最新宁波城厢图》中仍标有这座福聚庵(图中标为聚福庵),与关帝殿毗邻。整条街上还有一座旧中营署和一口清泉。 今天一阁东园游廊壁,嵌有一块《福聚庵兴造记》碑,高180厘米,宽82厘米,方首,于明正统四年(1439)二月撰立。碑文正书,共25行,笔法旷放自然,下截略有漫漶。据记录,此碑原在菱池街中山西路路口的福聚庵,后迁移至此。 从落款来看,碑文书写者名叫释宗正,曾是鄞东阿育王寺住持,后主持城中湖西三板桥福聚庵。民国《鄞县通志》记录里有他的生平,说他曾经与延庆寺僧人论经,博学广识;因为德高望重,还曾应诏入北京,获赐号“戒坛禅师”。 这位僧人能诗文,善书法,书学欧体,笔法遒劲,从天一阁留下的这块碑中能看出大略。查育王寺志,收录过他的一首诗《登上塔》,有句“冻合石林三径晓,雪堆松壑万山低”,颇具气象。 《福聚庵兴造记》里说,这个庵堂选址市区,人来人往,“而崇信者如亲涉祇林宝所,修持善念,惟利益之是求”,故名“福聚”。大约也是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征。 旧传,三板桥一带还有土地庙、禹王宫等,今日,梵宫宇楼均已无迹。 宅 门 旧志载,三板桥还有一个别名叫“锦里桥”,有衣锦荣归的意思。 乾隆《鄞县志》载:“三板桥,即锦里桥。明工部尚书杨康简公守随居此。杨以兄弟尚书,故名锦里。北抵福聚庵路,南抵永宁仓巷。”点明了当时附近的情况。 杨守随、杨守阯兄弟是月湖杨家一对有名的尚书兄弟。表兄杨守随是工部尚书,表弟杨守阯是礼部尚书。不少学者推鄞县杨氏家族为明朝一大科举家族,这家人在明朝景泰至成化的27年间出了6个进士,嘉靖至南明小朝廷间又出了4个进士,共10个进士,“一家三尚书,一门十进士”,科举之盛不言而喻。 杨守随(1434-1518),字维贞,号贞庵。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及第,历任南宁知府、两京大理寺卿、工部尚书,卒后追赠太子太保。这位“锦里桥”得名关键人物为官名声很好,“所至以风采见惮”,《明史》有传。在大理寺执掌刑狱期间,他以性情刚直,不避权贵,执法如山闻名。有一次,宦官李兴因擅自砍伐皇陵树木,被判死罪,其家人以银40万两请求改判。杨守随不为金钱所动,坚持原判,使案情不得缓解。 后来,他因与尚书韩文等人伏阕弹劾宦官刘瑾等“八党”,而为刘瑾所恨,罚米千石,被迫致仕。刘瑾伏诛后,又官复原位。 杨守随高寿,享年85岁。据说,晚年退休之后,他经常穿着葛布野衣,徜徉山水,与宁波六七个士大夫结成文会,诗酒自娱,称甬上耆老。《宁波地名诗》中有一首他写的游奉化翠山寺诗:“深山野寺旧烟霞,楼阁高低释子家。百尺危桥听堕叶,千层洞壑看流花。苍松汉树风霜古,翠碣秦封岁月赊。更有葛玄传秘术,紫泥不复计年华。”诗意旷达,岁月如歌。 翠山寺在大雷山东南庄家溪,明成化《宁波郡志》说山上“有秦始皇石版弓箭洞,葛仙翁以泥封之,遗迹尤存”,正可与杨守随诗相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