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09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唯有丹青证此生

    无  端

    看完冯骥才先生的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我真挺佩服这位老作家的。他是个小说家,也是个艺术家。他很懂绘画,所以笔下才会诞生像楚云天、罗潜、洛夫这样既真实且典型的画家形象。但《艺术家们》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的还不是承载着主人公命运的四十年时代变迁,而是漫长岁月中,作者涉笔的绘画界、知识界、商界以及最大多数艺术鉴赏者内心理念的转变与坚持,这部分内容的思辨价值毫不逊色于小说本身的文学魅力。

    故事一开始,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三位年轻画家身处文化贫瘠的环境,却热衷于欣赏、研习高雅艺术。不管是音乐、绘画,还是文学,但凡其中哪位获得了艺术资源,都会在第一时间去与朋友们分享。楚云天、罗潜、洛夫三人就这样乐此不疲地解读梵高的画作,聆听肖邦的音乐,共同沉浸在艺术营造的精神殿堂之中。对小说主人公而言,那确实是一段快乐无忧的岁月。可作者接着写道:“那不是一个舒畅的时代,照亮内心的还是自己,这光亮不是苦苦寻找来的,而是他们的天性,与生俱来”。作者的意思不言而喻:对真正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来说,快乐的感觉从来都源于丰盈的心灵。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这是历史上一次真实的灾难,也是《艺术家们》中楚云天等人命运转折的一个重要节点。劫后余生的三个人,开始走自己的路。在此,作者详述了不少感人的细节,比如地震致使无数家庭屋毁人亡。洛夫不幸,父母罹难,可他临回老家办丧事时,将口袋里仅有的几块钱塞给了楚云天——他觉得,自己孑然一身,怎么都行,而楚云天妻儿在侧,必须照料周全。这份患难情谊也许和艺术无关,却和一个艺术家内心的善良秉性有关。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一幅名为《解冻》的画作横空出世,楚云天由此艺惊四座,立时令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晚辈后学,一跃成为历史转型期中画坛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而洛夫的艺术才华,也在新时代里得到了承认。至于罗潜,他所看到的是:朋友们一个个名声大振,自己则依然功不成名不就。最终,社会地位的差距在拉大了人心之间的距离。原本并辔同行的“三剑客”,因种种原因渐渐分道扬镳……

    《艺术家们》写艺术家的命运,也写艺术界的变化。一开始,三个主人公孜孜追求的是一种和名利毫不相干的艺术。这种艺术虽然非主流,但体现真善美,带有创作者独特的个性。而随着艺术界各种思潮的风起云涌,国外崭新、奇特、前卫、先锋的艺术观念不断传入,画坛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纷纭景观。楚云天和洛夫的画作在得到专家认可、大众追捧后,两人可谓名利双收,快速达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只不过,前者依然对艺术心怀敬畏,有所坚守,后者直接浮云遮眼,随波逐流。不同的目标导致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正是因为楚云天秉持审美底线,才未被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冲昏头脑。洛夫一味拿自身才华作交易筹码,不断取悦和献媚于市场,终在创造力枯竭之际,绝望自杀。这种镜像式的比照书写,强化了艺术家和时代之间的对照性。

    当然,在楚云天、罗潜和洛夫之外,小说还塑造了其他诸多艺术家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始终用生命在心无旁骛进行创作的年轻画家高宇齐。他对《农民工》这幅巨制倾注的心血和情怀不仅震撼了楚云天,也警醒了楚云天的弟子肖沉。应该说,肖沉这个人物蛮有意思,他是整部小说中用墨不多、却很值得读者解读的一个形象。肖沉是楚云天的学生兼助手。他是画家,又跟艺术品市场走得很近。看上去,他似乎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洛夫”。但他没有,他被老师的艺术精神感染,决定将商业画和艺术画彻底区分开来。肖沉的选择可能也是当下很多艺术工作者的选择,这里面包含有人性的挣扎。

    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远吗?我觉得也远,也不远。他们纵有高韬的理想,也不能靠吸风饮露生活。他们有艺术追求,也有世俗欲望。他们的踌躇非常自然:要出世还是入世,要低调还是张扬,要为理想创作还是为金钱绘画。正是由于这部小说关于艺术的讨论非常多,所以有读者认为冯骥才先生简直是在以小说的形式探讨艺术问题。的确,一般小说会比较忌讳作者加入过多带有自我意识的议论。但在《艺术家们》中,作者借人物之口发出的疑问,乃是作品批判意味和反思精神的体现。

    (《艺术家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