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鸡司晨、五龟守村……

满是石头传说的宁海伍山古村

    在宁波市区东南面,三门湾畔坦荡如砥的滨海平原上,有五座海拔不足百米的低山丘陵,自北向南分别叫松岙山、道士岩、三角塘山、下长山、缆头山,习惯被称为“伍山”。  

    伍山村,就坐落于此。它建村在南宋末年,距今有近850年的历史,为宁海长街东部地区最早的村落,由伍家屿、松岙、洋岭、三角塘四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总户数650户,有人口2100余人。这里曾是宁海县古籍描述所说的台州东尾闾和山陬海角之地,山环海抱,林壑优美,人杰地灵,古风郁然。居住于此的村民,曾用一把石锤开采出宁海最大的石宕;也曾经用一副泥弓,围起了宁海最大的盐场;这里还曾是全县的粮食高产村……

    关于石头的美丽传说

    据村里老人说,伍山村得名来源于伍家屿,而伍家屿村原名叫伍龟屿,却与村里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有关。

    传说,古时的伍山村一带都是荒涂。某一日,天上突然掉下一块长得像巨蛋的石头,落在地上发出了巨大的响动。被惊动的四方神仙纷纷赶来,有说是青龙蛋,有说是玄武蛋,更有说是麒麟蛋,众说纷纭也没有结果,但都认为既然是天上掉下来的,肯定有名堂,不能怠慢。于是,神仙们召来附近的农户,要他们看守。

    年复一年,村民尽忠尽责地看守,但因为周边海上常有蛟龙、鳌鱼出没,加之有台风、海潮等自然灾害,村民日夜守望,苦不堪言。于是,他们采来艾草,摘来乌饭树叶,做成麻糍,怕黑漆漆难看,又采来松花粉贴在麻糍上,祈求上天能够帮助他们。神仙被村民的心意感动,问村民有什么愿望,村民们说东面是海,常常风浪大作,神仙说这好办,于是运用法术,将东边的塘岸点化为一缕山。村民们说他们是凡人,看守不住巨蛋,刚好外面海滩上有五只乌龟在爬,神仙就点化它们来看守。但村民们仍有疑虑,这乌龟瞌睡懵懂,靠谱吗?一个神仙袖子一甩,弄出个大白公鸡,说让它来监督吧!这下,村民们再无怨言。

    天长日久,五只乌龟变成了五座山,即如今村子西面的龟屿、北面的洋岭山、南面的樟口山、东北面的木勺山,还少一只,在哪里呢?上世纪七十年代东乡大旱,人们发现在樟口山尾的车岙港底,竟有一座礁岩,像乌龟。村民们说,一定是这只乌龟当年发现情况不妙,就赶快游进车岙港,钻入了港水中,但神仙有法术,怎么跑得掉,就这样守在了车岙港底。还有那只传说中的大白公鸡,如今成了白鸡岩。村民戏说,因为自古能听到大公鸡清晨打鸣,所以村里人习惯早起,从来不会睡到日上三竿头。 

    除了乌龟和公鸡,如今在东面的山岗上还留有块长得像石船的石头,传说中这是村民们系在塘岸边的一艘渔船,塘岸变山后,就搁在了山岭上。山岩上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脚印,据说还是当年村民们踩在塘岸和滩涂上的脚印。

    村里尚留古迹

    传说归传说,神话也始终是故事,但伍山村的历史,也的确有据可查。据史料记载,位于伍山村中部的龟屿,其东面山脚为长街镇东部居民最早的落脚点,居住历史已近850年。因历史悠久和山形优美,被列为伍山一带的海角四景和伍家屿村的八景之一,当地诗人多有题咏。诗人伍芝芳《海角四景·龟屿》写道:“小屿全形似大龟,千秋长在水之湄。想因岁久身逾重,故此蹒跚步不移。”山中有亭,为五龟亭,宁海长街王大可先生撰有楹联:“临水看云,五龟歌旭日;登山赏月,万物舞东风。”

    走进村里,最为瞩目的就是一栋传统的二层三合院。这座宅院约建于清康熙末年,距今有300余年的历史,为王氏家族宅院。因为宅院有人曾在府试中夺得第一名,又称魁名楼。

    据说,宅院主人有三子,后分作三家,区别于前面的宅院,所以村民称作“后三份”。这座尚存的大宅坐北朝南,正房七间,左右厢房各两间,南面为高达3米多的照墙,天井面积40平方米。车门朝西,西首的第一间厢房作为弄堂。车门外有一间半厢房,有小天井,有外车门,但厢房已毁损,东面亦有二间一层厢房。在大车外路西侧,原有三四间小屋,为宅院主人的马房,如今也已损毁。

    从高高的照墙和内外车门可以想见主人曾为防匪患而作的努力。内车门外有两个旗杆石,系在正方形厚石板凿一个洞,用于插旗杆。堂前的正面照壁上原贴有五六张科举考试的喜报,已遭损毁,但魁名、台州府等字迹依稀可辨,彰显着先祖们的辉煌。

    勤劳智慧养育一方水土

    因为伍山村东部有木勺山、短柱山、白鸡岩、门前山(松岙山)、道士岩纵贯南北,北部和中部有洋岭山与樟口山南北对犄,形成了巨大的东面和南北屏障,有力地阻挡着夏秋季频频而来的台风。西部则有龟屿与洋岭小山,挡住了车岙港上大潮水的侵袭。境内塘地辽阔,物产丰饶,北有洋岭塘,中部有伍家屿塘,南部有松岙塘,东部有灰漏塘,车岙港南北纵贯,松岙港、洋岭港东西横流,形成四塘三港的完美格局。 

    自南宋以来,伍山人民凭借着勤劳、勇敢、智慧,开疆拓土,变沧海为桑田,创造出许多业绩,作出无数贡献。他们凭借着山海之利,筑塘要田、煮海为盐、上山采石、下海捕鱼,使伍山村成为宁海东部地区较为富裕的村庄,并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渔港与货物集散地,其中心区域伍家屿成为《光绪宁海县志》市镇篇记载的全县十三个集市之一,亦是当时长街东部地区唯一的集市。

    伍山上下,灰白色砂岩成片裸露,石质坚硬优良,多见垂直节理,适宜人工开采。百余年前,三门湾的海潮波飞浪涌于伍山脚下,先民们生产的大量石材、石板、石条、石块,就是通过船载水运,销往城乡各地。

    如今,伍山村还留有保存完好的洋岭盐事纪念碑,这是同治十一年(1872),洋岭全村合族为盐事所立,如今碑文依然清晰。碑文记载同治年间伍山村的盐灶因地势低陷、淡水盈涂,无可办煎,无法向官府交差,洋岭族人伍天信、伍祥生、伍乾生自愿出资在外涂新挖盐灶,顶替旧灶,为族内解忧。该石碑反映了宁海县东乡当年的经济历史情况,是研究东乡历史,尤其是宁海县盐业历史的重要史料。

    “高处种植,低处煮盐”,勤劳智慧的双手,不仅使附近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催生了当地的一些大户。明末,随着伍山石宕的开发,给伍山村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当时王姓拥有了下长山、蕉湾一带的石板开采权,松岙的国姓则拥有了道士岩石宕的开采权,国振玉、国历山父子通过石板的开采、运销,一跃成为民国期间宁海县的大富豪,国历山更被称为“海角大王”,而石板税则被民国期间的县财政列为宁海中学的专项资金,为宁海中学的生存、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梦想接续着希望,传承延续着辉煌。如今的伍山村,依然保持着先辈们勤劳智慧的美德,古村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市级生态村、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和市级新农村示范村,是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更为伍山村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记者 张海玉

    通讯员 王建慈 惠晓阳  摄影 尤才彬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