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文体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去世

他与宁波颇有渊源

    著名出版家、文化学者沈昌文1月10日清晨在睡梦中离世,享年90岁。

    任《读书》杂志主编

    长达10年

    沈昌文1931年9月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长达10年。其间,出版西方经典著作《宽容》《情爱论》《第三次浪潮》,出版蔡志忠漫画、金庸著作,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他主持下的《读书》杂志,被认为是“观念最开放、思想最活跃”的刊物,先后开设了冯亦代的“西书拾锦”、王佐良的“读诗随笔”、樊纲的“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赵一凡的“哈佛读书札记”等多个兼具文学性、思想性的专栏,使《读书》杂志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1996年1月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策划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等。

    沈昌文本人著作主要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等。

    4岁时

    在宁波住过大半年

    沈昌文父亲早逝,母亲是宁波人。2008年12月7日,宁波晚报曾发表包丹虹撰写的文章《沈昌文:带着宁波底色的书商》。作者以与沈昌文对谈为线索,为我们提供了沈昌文与宁波渊源的许多资料。

    文中说,沈昌文虽然生于上海,但从小是在宁波人圈子中长大的,其母亲出身商人家庭。沈公回忆说:大约4岁时,他在宁波住过大半年。那是因为父亲去世后欠下很多债,为躲债,妈妈抱着他回到宁波老家。外婆住在一个叫三支街的地方,两扇大门,上面有门环,街沿高高的。外公大概做外贸生意,因为外婆常常会吐出些英文单词,且这些单词用宁波方言读来,十分有趣。至今他还背得出一首顺口溜:来叫克姆(come)去叫戈(go),一元洋钱混淘箩(one dollar)……还有,外婆从小灌输给他的价值观是要做“讲白驮”,即讲讲话就能白白拿好处的人。它是英语compradore的译音,意思为买办。但宁波人的“讲白驮”生意是不容易做的,必须有本事。

    曾在上海一家

    宁波人开的银楼里当学徒

    沈昌文在口述自传《知道》中说,母亲为他带来的“家庭教育”,在他身上留下鲜明印记。书中说,“宁波的有钱人,家庭教育里有一条,就是要孩子吃苦。家里再有钱,孩子都要去做学徒的……必须吃上三年苦,然后再回自家的店里做小老板。对于没有吃过苦的人,是不可以把女儿嫁给他的。”

    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离开学校后,沈昌文曾按母亲的意愿,到上海一家宁波人开的银楼去当学徒,在那里受到了宁波商人讲诚信的优良传统熏陶。沈昌文说,老板用的全是同乡人,金银首饰店特别要防范财宝被卷走,而同乡人可靠,彼此知根知底。宁波商人的诚信有严密的行业组织与制度来保证,具体体现在同业公会和师徒制上。

    银楼老板是宁波镇海人,跟四明山三五支队的人有关系。他开的银楼,实际上是地下党的联络站。沈昌文说,每当新四军从苏北过来,他就为他们搭铺安排住宿。这些人看上去穿得破破烂烂,但解开大棉袄,身上缠满了一串串金戒指。他们叫老板把黄金卖掉,换成药品、通讯器材、机帆船等物品运往四明山……

    认识不少宁波乡贤

    沈昌文自述,虽然在北京工作生活了50多年,但受“京派”影响很少。为人处事,都是宁波、上海人那一套,即宁波人的务实精神与上海人的滑头作派。沈昌文的朋友黄集伟曾这样评价他:貌似嬉皮笑脸,但内藏诚恳;确乎玩世不恭,其实行端坐正,谨严不苟。

    沈昌文曾与包丹虹说了他认识的不少宁波乡贤,如於梨华、董鼎山、董乐山、施咸荣等人,也说到宁波改革开放之初他回来过一次,没住几天,也没找到小时候住过的三支巷。当时,他觉得如果有机会,还想回家乡看看,并说在北京业医的大女儿和在香港教书的小女儿都喜欢宁波,她们从小跟阿娘住,有可能带她们一起来。

    来自母亲的“宁波情结”与沈昌文相伴终身,作家毛尖在描述她对沈昌文的最初印象时也说,第一次见到沈昌文先生,是吃了一惊的,他看上去太不像知识分子了,不儒雅不清高,整个人暖乎乎兴冲冲,散发着宁波汤团似的热气。沈先生得知她是宁波人,就在饭桌上讲起宁波话了。

    记者 顾嘉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