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艺宁波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公博:一刀一凿总关情

“择一事、终一生”,专注于木雕。

    擅长木雕之人,习惯以刀为笔、以木为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是1月9日晚上到的宁波,来参加12日的文艺大师工作室活动。其间休整两天,他闲不住,拣了一根木头,敲敲凿凿起来。

    很快,一件“劈雕”悄然成型:粗看像个罗汉,瑟缩着脖子,披裹袈裟。长衣飘动,轻微地舞出“S”形,脸上笑嘻嘻的,其表情甚至有些像高公博本人,带着些玩世不恭又亲和随意的样子。

    “这是我的‘发明’,国内属于比较早开始尝试,用‘劈雕’这种艺术……”说这话时,高公博露出顽童似的得意神情。

    “宁波的工艺美术是有底蕴的,希望能借助新平台,和大家一起努力。”高公博说。

    与宁波工艺美术行业结缘已久

    十多年前,高公博与宁波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就有往来。

    高公博是浙江乐清人,1949年生,1965年开始雕刻生涯,迄今已“从艺”55年。漫长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他习惯四处走走看看,自然也不会放过地缘相近的宁波。

    “我一直觉得,宁波是个具有古老木工文化传统的地方,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高公博说,中间有段时间,因为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有些被遗忘了。但最近十几年来,宁波工艺美术行业体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艺术追求,拿下了几项国家级非遗。“在开拓创新方面,与时代审美接轨,古老的渊源重新焕发光彩。”

    高公博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乐清黄杨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与宁波“三金一嵌”(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的传人都很熟悉。早年间,他便常受邀来宁波点评作品。如今,渊源更深。

    2017年,高公博受聘为首批宁波文艺大师,工作室落户于徒弟王家锋的“和峰堂”。王家锋是宁波人,曾长期在海南发展,几年前他将“和峰堂”搬回宁波,请师父高公博任艺术顾问。文艺大师工作室的活动多依托该机构执行。无论是去奉化、象山、宁海匠人聚集的乡村传艺,还是进高校授课、做讲座,高公博步履不停,累计已展开8期培训班,有千余学生聆听他的课程。

    高公博的课与一般不同,他习惯将语言与技艺传授相结合。每期培训班都布置任务,结业必须交作业。从提出任务,到造型构思、传递美感、完成作品,一气呵成。学生往往最喜欢他的点评环节,几句点拨受益终身。

    将工作室打造成非遗交流中心

    比起授课,高公博更愿意带学生进入充满生机的民间艺术空间,深入大千世界,带他们见识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

    艺术上,他总结出“新、奇、独、变”四字,即新的观念、奇异的造型、独立的个性、美的变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年轻人需要“有想法、敢实践、能努力、会表达”。

    “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发现生命的价值所在。工艺美术行业,需要去发现材质本身活泼的生命。不同的木料形态千变万化,好的作品是将艺术语言剥离出来,让木头自己说话。”高公博说,“敢实践,则是鼓励大家勇于自我突破。”每段生命都来之不易,人的一生如一本读不完的书,就像木雕,拨开了外皮,还有内坯,呈现细腻的纹理。“对匠人来说,每一刀一凿都是在抒写心愿。小小木雕可以体现感天动地的故事,可以传递美好追求,可以展示引以为傲的想法……一个人的文化,在于内在感染力。”

    采访中,高公博常有“金句”。他鼓励学生“做自己”,说实践的目的是在创造未来,并非复制过去;要把握现在,有当下才有未来。

    近日,“和峰堂”位于江北洪塘的新址装修完成,艺术家们在宁波多了一个文化交流场所。高公博协同王家锋文艺家工作室有意将之打造成江北区的非遗传承基地,邀请各界参与,无论是根雕或竹雕、学生或社会团队都可以来参观。

    20个艺术家工作室的入驻,也将这里变成更加包容的艺术场域。有关艺术作品的常态化展示,必将带来不一样的文化魅力。高公博表示,希望非遗匠人们可以在这里更好地沟通,利用好的平台、机遇寻找自身发展之路,而他本人,也将继续在宁波有目的地培养接班人,使艺术的传承生生不息。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