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16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守 “猴面鹰”

叼着老鼠的仓鸮

躲在枝叶后面的仓鸮

    张海华  文/摄

    “来了,来了,仓鸮飞过来了!嘴里好像还叼着老鼠!”旅馆老板娘急匆匆跑了进来,她连声催我快去拍照。

    当时,是晚上9点半。经过了大半天的飞行与租车自驾之旅,我刚刚抵达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旁的一家旅馆,正在大堂里放下行李,准备办入住手续呢。

    旅馆老板老刘是个热心人,一边跟我说不要着急,一边已经在动手帮我拉开三脚架了。我当即扛起“大炮”(超长焦镜头),而老刘打着手电,我们一起冲到门外的大树底下。一看,可惜仓鸮已不见踪影。

    回想起来,去年12月上旬,我到西双版纳拍仓鸮的故事,可谓一波三折。

    第一夜: 守候失败

    我住的这家旅馆,是当地鸟友推荐的,就在版纳植物园吊桥入口旁。2014年,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来植物园玩,就是从吊桥进入的,而不是走正大门。不过,这次过来,发现吊桥正在维修,入口封闭了,这让我觉得有点遗憾。倒不是因为入园不那么方便了,而是因为鹰鸮(这是一种我没有拍到过的猫头鹰)拍不成了。本来,每到晚上,常有一只鹰鸮飞来停在吊桥的承重斜杆上或附近树枝上,借着灯光觅食。

    不过,那天晚上刚到旅馆,就听见老板娘说仓鸮来了,还真有点激动,心想这次来能够把仓鸮拍好也很不错了。我问老板娘:“天这么黑,你又没用手电,怎么会看到仓鸮的?”她说:“鸟是白色的呀,飞过的时候很明显的。”

    尽管当我们出去的时候仓鸮已飞走了,但老刘安慰我说,不要紧,再等等,它还会再来的。于是,他搬了两把凳子到外面,我们一起坐着,边聊天边等仓鸮。原来,门外有棵很高的大树,树干的高处有一个树洞,是仓鸮的巢。老刘说,前段时间,他们见到过仓鸮在交配,估计目前雏鸟已经孵化出来了,因此成鸟每天晚上忙着捕鼠以育雏。

    说到这里,有必要补充介绍一下仓鸮这种鸟。在国外很多地方,仓鸮特别喜欢待在农家的谷仓里,伺机捕捉老鼠,故得其名。在分类上,仓鸮是属于草鸮科的一种猫头鹰。中国的草鸮科鸟类共有3种,即草鸮、仓鸮和栗鸮。除草鸮在中国南方广为分布外,后两种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南省份的局部地方,非常罕见。不过,仓鸮在西双版纳分布较广。草鸮和仓鸮长得很像,它们都具有近乎心形的圆脸盘,因此都有个俗称叫“猴面鹰”。两者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仓鸮的脸和胸腹部比较白(尤其是雄鸟),还有很多细小的黑斑;而草鸮的脸和胸部偏黄褐色。

    老刘说,通常在天刚黑的时候,特别是晚上7点多,仓鸮会第一次捕鼠归来,先在树枝上停留十几秒,然后进洞喂食。当它飞出的时候,通常是直接飞远了,但也有可能在附近的小树上稍停一会儿。此后,成鸟还会再回来一两次,这取决于它捕食的成功率。可惜,那天晚上,一直等到午夜11点,也没见着。我困得不行了,只好收工。

    第二夜: 在树下听猫头鹰的故事

    第二天上午,我去附近山上的寨子里拍鸟,下山时已近傍晚。匆匆吃过晚饭,天色刚黑,就又和老刘一起在外面等仓鸮。等啊等,仓鸮一直没有来。老刘忍不住嘀咕:奇怪啊,这太反常了,平时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带着老鼠回来一次了。

    闲着无事,两个人就聊天。老刘十分风趣,善于讲故事。我们的身后有棵树,树顶的枝条是光秃秃的。老刘指着这光枝说,有一天晚上,有一只斑头鸺鹠(音同“休留”,一种圆头圆脑的小型猫头鹰)站在那里,它发现底下有人在看它,倒也不飞走,而是先摇头晃脑观察一番,然后敛着翅膀,大模大样地往上走,很有派头的样子——说这番话的时候,老刘站了起来,倒背着手,故意微微挺着肚子,慢慢地在我眼前迈开步子。他学得实在是惟妙惟肖,逗得我开怀大笑。

    后来,他又讲了一个有点不可思议的故事。某个晚上,他也是和客人一起在这里等仓鸮。忽见一只老鼠踩着小碎步在马路上往前走,此时,从空中掠下一个黑影,紧跟着老鼠。大家定睛一看:咦,这不是鹰鸮吗?但出乎大家的意料的是,这只鹰鸮居然并没有顺势扑击近在眼前的猎物,而是以超低空一直跟随着老鼠,一副既想抓又有点犹豫的样子……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老鼠大摇大摆地穿过马路,钻进了灌木丛,那只鹰鸮还是没有下手,而是飞回到了树上。老刘说,当时在场的人都很不解,后来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只鹰鸮可能是只幼鸟,还没有较好的捕猎经验。

    最后又说到仓鸮。老刘说,拍仓鸮,有时也是要看人的运气的。曾有一个住店客人,明明那个晚上仓鸮来了好几回,他却一次也没有拍到。为什么呢?仓鸮第一次来的时候,客人还在附近的饭店里吃晚饭;第二次来时,他刚好离开相机,到旅馆里上个厕所;第三次来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他又走开了……反正每次他回到树下,就是仓鸮刚刚飞走的时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说着说着,时间已近深夜。由于已经在山上拍了一天鸟,我比较困了,就说,等到22点吧,再不来,就收工休息了。也真神奇,就在刚刚过了22点,我准备回房间的时候,一个白色的身影翩然飞来,它来了!可惜,仓鸮在大树上只停了几秒钟,还没有等我手忙脚乱对好焦,它就飞走了,钻入了旁边那棵小树的树冠里。老刘悄悄拿着手电走近,轻声招呼我过来。我拍到了,但没拍好。因为鸟被枝叶遮挡着,而且它转眼间又飞走了。

    第三夜: 幸运在不经意间降临

    次日,好运终于来了。晚上七点一刻左右,一只白色的鸟飞来,停在一根横向的粗大的树枝上,可惜周边还有不少小树枝遮挡。我赶紧打开手电,左手拿着手电照着目标,右手操纵相机,开始对焦。通过镜头,赫然看到它的爪子下面有一只可怜的老鼠。由于手电光反射的缘故,仓鸮和老鼠的两双眼睛都闪闪发亮。我刚按下快门,没拍几张,鸟儿就带着老鼠飞进了树洞。没多久,它又飞了出来,消失在沉沉夜色中。

    不久,老刘匆匆赶来了。我高兴地告诉他:“老刘,我刚才拍到仓鸮啦!带着老鼠呢。对了,你刚才去哪儿了?”老刘自怨自艾地说:“啊呀,我被人拖住吃饭,盛情难却,走不开。后来是儿子给我打了个电话,我才借机脱身呢。”

    这时,又有两个住店客人过来拍鸟了。我们几个在黑暗中边聊边等,不时仰头盯着树上。有了前两次拍仓鸮的经验,我这回已经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包括设置好相机的参数。此时,后来的鸟友还在慢条斯理地整理器材,相机尚未装在三脚架上。

    “仓鸮又来了!”老刘喊了一声。

    我也已经看到了。立即抬起镜头,转到老刘的手电所照的方向,迅速按下了连拍的快门。通过取景器,我清晰地看到,仓鸮的脚爪下有一只仿佛还在瑟瑟发抖的老鼠。几秒钟后,仓鸮低下头,叼住老鼠,便振翅起飞,进入了树洞。整个过程也就十几秒。万幸,这回我拍得不错。而回头看身边的鸟友,却发现他们的镜头才刚刚在三脚架上放好,因此一次快门都没按下。真心替他们惋惜。

    那时,刚好晚上8点。

    回放照片时,老刘说:“你昨晚和今天拍到的,都是雄鸟。”原来,仓鸮的羽色雌雄稍有不同,雄鸟显得更白,而雌鸟的胸部看起来更偏褐色。

    连续守了3个晚上,终于欣赏到了仓鸮的风采,拍到了不错的照片。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开心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