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依叶(右)、王巧娜(左)母女在清理石碑。 |
海曙区横街镇隐彩路有座不起眼的建筑,坐南朝北,临河而建,名叫“临塘庵”。大殿东壁嵌有石碑一块,原先被涂抹了白灰,与白墙融为一体。 近日,打理此处的翁依叶、王巧娜母女花了一整天时间,将石碑上的字迹一个字一个字地清理出来。经专业人士辨认,碑文内容为《仁义茶会碑记》,记录了百年前横街镇乡民为方便往来行客,建亭施茶的义举。此碑初立于民国七年,即1918年,距今100多年。 此地原为广德湖堤岸 临塘,也称林塘,原是广德湖的堤岸。 广德湖范围,东起望春桥附近的芦港码头,西及林村,南过蜃蛟,北至高桥。林村,即横街林村,在此亭的西面。 据判断,林塘当是广德湖西岸的一段。鄞西“桃源十景”中,就有“林塘绿雨”一景。有诗云:“仙源何处胜,幽赏在林塘。树密藤萝翠,溪深泉石苍。人家烟里住,鱼鸟霭中藏。久坐垂杨畔,恍疑汁染裳。” 今之临塘庵,正确的名字是林塘庵,民国《鄞县通志》有载。《通志》里说,林塘庵最早是唐大历年间(767-779)由一个叫道林的和尚建的,后曾倒塌,元至正年间(1341-1368)重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又重修过。清代时,又新建了廊楼。清同治元年(1862)因战争被毁,同治八年(1869)重建。 民国时此庵也叫茶亭庵,应与本次发现的碑文所载1918年设立茶亭有关。这里的茶亭,相当于一个路亭。从老地图看,这里刚好位于横街镇的最东面,门前就是原来沿河的古道,沿塘河走可以一直到宁波城区。该路亭应是宁波经过横街,通往山里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休息点。 为解行人之渴义务施茶 今日的临塘庵共三开间,正门上悬有“临塘古迹”匾额。现存建筑梁架完好,柱子很多都使用粗壮的石柱,推测原应属于公用建筑,极有可能就是百年前设立的路亭。 从墙壁中被清理出来的“仁义茶会碑”,高约2米,宽约1米。 从碑文内容可知,这里地处“横街头者,居山乡之要镇,达城市之通衢,往来行人绎络不绝”。旅人口渴时,常“引泉代茶”“吸浊流为甘露”,虽能解一时口渴,但会使人得病,因此,乡民早有创设茶亭之意。 这个想法最初由一个叫“柳义勣”的人动议,但事未成而逝。他的儿子柳开荣承父志,首捐4亩多田地,又令其侄柳贤祥发动乡人一起捐款助田,成立仁义茶会,在横街隐仙桥畔购置了这一处灶屋,作为义务茶亭之用。 碑文后半段刻了当时50多位捐款人、捐款单位的姓名、数额,末尾有署名,“里人张世元撰记,郭维康书丹”。二人都不见记载,从文章和书法来看,应是当地的文士。 据专业人士判断,此碑为梅园石所刻。除底部略有风化外,保存较为完好。 日常打理此处的碑文清理者王巧娜告诉记者,她们母女一直知道墙壁里有一块碑,过去管理人员觉得没有用,把这块碑刷上白灰遮起来了。最近,母女二人花了不少精力,把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出来,又请专业人士判断,让这个茶亭的历史清晰起来。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