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丽宏 腊月初八,被称为“腊八节”,是一个古意盎然的节日。在古代,天子会举行大典,叫做“腊祭”——祭神、祈福、迎接新春。古文言的“腊”字,本来就有三层意思:一曰“接”,新旧交替;二曰“猎”,用肉祭神;三曰“逐疫”,祈望平安健康。 如今,腊八仍是一年当中可圈可点有名堂的日子。熬制腊八粥,是全国上下最为普遍的习俗。据考,此俗始于宋代。这一天,上至朝廷、官府,下到黎民百姓,甚至大小寺院,家家都做腊八粥。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皇帝、皇后、皇子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供僧侣食用。 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做法不一,以北京最为讲究:食材丰富——黄米外,另有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二十种;做法也讲究,头一晚,就开始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半夜时分开始煮,再以微火慢熬至次日清晨。有的人家,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形、花样,于粥中煮。粥中放果狮,比较吸人眼球。人们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做狮身,半个核桃仁做狮头,桃仁做狮脚,甜杏仁做狮尾。各部分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像头小狮子。还有更讲究的,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彩色食料,捏成八仙、寿星、罗汉像。腊八粥做好,先敬神祭祖,再赠亲友,最后全家人食用。腊八粥,一顿吃不完,几天还有剩余,是好兆头,年年有余的意思。腊八舍粥,给穷苦人,那是积德行善。 中原地区有腊八喂树的风俗。清晨,用刀、斧砍破树皮,舀一勺子腊八粥糊入斧痕。据说,以粥喂树,树一高兴,来年就会多结果。民谚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筲。”腊八喂树,其实是人们的一种祝祷罢了:祝福跟自己息息相关的树来年安好,也祝福自己在来年收获更多。 安徽黔县一带,腊八前后,家家户户晒制腊八豆腐。豆腐用草绳挂在通风处,自然风干,吃时摘取。腊八豆腐,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有些人家还把腊八豆腐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成为极品的下酒小菜。 陕西临潼过腊八煮粥,叫做煮“五豆”,红、黄、黑、白、绿,五色俱全。其中,赤豆必不可少。因为传说赤豆打厉鬼,喝过赤豆粥,来年保平安。同别处不同的是,陕西的粥里还有用面捏的“雀儿头”。“雀儿头”类似于饺子的做法,有皮有馅。当地多以萝卜丝拌核桃油为馅,佐以葱、姜、十三香调味。从外形看,尖尖的长喙、圆圆的脑袋,小巧玲珑,栩栩如生。据说,腊八吃了“雀儿头”,麻雀会害头痛,来年不危害自家庄稼。 在诸多的腊八习俗当中,甘肃农村“腊八牵马驹儿”尤具喜感,令人童心萌发。“金马驹子”哪儿牵?水里呀。小河、池塘、水坑、山脚下的泉眼,但凡有水的地儿,到了腊八就有冰。那冰块滑溜溜、明光光,一不小心就挣脱跑掉,可不就如“马驹儿”一样吗? 在缺水的地儿,有水,就有福。水活泛着,人一年的光景也会活泛。据朋友讲,旧年的腊八前夜,家家户户的成年人都睡不踏实,留神听着鸡打鸣,留神等着天色亮。人人都想抢个头水“金马驹”,那预示着明年的日子必有神佛保佑,种啥啥成,养啥啥壮。 一大早,担水的男人将“金马驹”牵回家,女主人赶紧把烧红的铁丝从灶火膛里抽出来,滋啦啦一阵水汽袅绕,打几个眼儿,用麻绳穿起来。一只挂牛圈,一只挂猪圈,一只挂鸡窝……腊八的冰坨坨,就是金马驹神马驹哎,保佑牛强、猪壮、鸡生蛋、架子车拉麦跑得忙。 人们还要制作“糖马驹儿”,一来解解孩子的馋嘴儿,二来占卜一下年景。腊八前夜,主妇化一碗红糖水搁在窗外。糖水里放根棉线,一夜间冻成了冰坨。这糖马驹儿,是要怀着敬畏的心情细细观察一下的:如果碗里的冰中间鼓起,鼓得越高越是吉利。要是冰面平平,唉,收成一般! 腊八节,真是天寒地冻,马驹子撒欢。除了“金马驹儿”“糖马驹儿”,还有“汽马驹儿”。喝完腊八粥,人们会去野外,往自家地里挑几担水。沟深,水凉,天气寒,水桶里不一会儿凝起一层冰。冰下,一堆大气泡、小气泡,如麦粒、如豆子、如荞麦、如谷、如稷……晃到这儿,窜到那儿。嘿,那是“汽马驹儿”呀。汽马驹儿越多、越大、越跑得欢,人心里就越高兴。因为那预示着来年必定有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