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艺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红升: 牡丹为媒,让中国文化花开五洲

姜红升在工作室作画。记者 陈金辉 摄

    姜红升这个名字,在宁波对外交流传播领域鼎鼎有名。

    9年前,因为一场特殊的际遇,他告别22年的教师生涯,在宁波创办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该社团以花为媒,笔墨传情,逐渐成为外籍友人在宁波的“根据地”和“新家园”。

    造访这里的人士来自五洲四海。而当他们走出这里的时候,往往对中国文化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2020年,姜红升工作室入选第七批宁波文艺家工作室。疫情之下,部分国际交流步履暂停,但开放的心没有止步。线上授课、线下“扩容”,姜红升整装再出发。

    以花为媒 通联世界

    创办书画社有个契机。2012年,姜红升还是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的英语老师、校图书馆馆长。4月的一个下午,他接到任务,要给45名德国学生上一堂课,讲中国画。

    姜红升对书画有一定积累。这堂课上,他选择以牡丹为示范,向学生展示中国花鸟画。

    牡丹,花开富贵,开放包容,具有美美与共的“中国范”。水墨调和,花瓣层层晕染,德国学生看着他,仿佛在看魔法师。一名初次接触毛笔的德国男生连声叫“Soft!Soft!(好柔软啊!)”这一反应姜红升至今记得。

    “毛笔接触方便,容易上手,写完画完还能带作品走。”姜红升笑说,他是幸运的,一下子就找到了最好的“嫁接”法。

    会外语、擅书画,是姜红升的左右手。他又做过多年的老师,最知道如何在短时间内将重要的内容传递。

    2012年底,姜红升决定走出校园,在宁波大学园区(鄞州区)图书馆成立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8年多来,姜红升累计接待了170个国家的12000余位国际友人,他的“2小时国画教学课”越来越成熟。3分钟开场白,10分钟演示,再加亲身体验,一批又一批外籍人士由此走进诗意盎然的“文化牡丹园”。

    在姜红升周围,凝聚起一支“国际团队”,有听过课的学生,也有慕名而来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国度,被“红牡丹”的魅力吸引,成为中国文化的拥趸。

    “国际家园”呼之欲出

    过去的一年,疫情阻隔了国际友人频繁往来的脚步,姜红升没有“歇业”,而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在波兰友人玛格达夫妇的帮助下,他把自己的牡丹课程制成视频,计划在宁波友城学校进行远程播放。此外,他还在积极准备“国际家园”的筹划和设计。

    姜红升透露,“国际家园”新址位于九龙湖畔,山色湖光,风景宜人。上个月,他刚刚完成一个策划案,叫“九龙雅集”,来这里做客的国际友人可以体验湖边漫步、香山观心、茶禅一味、琴声婉转、纹枰论道、翰墨飘香、梦回太极……姜红升想象过这样一幅画面:在湖边小路,向外宾讲述九龙湖的传说;在烟雨迷蒙的山峦间,带人品味禅茶,分享平易恬淡的中国文人理想;在湖畔“新家”,引进琴棋书画各类面向外籍友人的课程。

    海内花为媒,天涯皆知己。为了点缀设计,姜红升通过网络,发动各国朋友出谋划策。英国Baroness男爵夫人发来一枚肖像印章,姜红升将它命名为“男爵夫人的微笑”;来自印度的Sumetta给他设计了一个图案,画面上有一对相拥的男女,象征“中外一家亲”;一位摩洛哥留学生拍了一张照片,是在非洲沙漠上行走的驼队,他知道姜红升提出过“文化新丝路”的概念,觉着这张照片比较切题;澳大利亚的“国际班长”Gillian女士拍来一张和平鸽的照片,象征和平友爱;一位美国民间艺术家则选择了加利福尼亚的“友谊松”,这是当地一处美景,具有美好的含义。

    展示完这些设计元素,姜红升眼里跃动着幸福的光彩。“希望这里不仅能吸引在甬学习、工作、创业的外籍友人,也能吸引生活在长三角的国际友人共同参与沉浸式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研学和交流活动,让这里真正成为分享中国文化的国际家园。”姜红升说。记者 顾嘉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