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艳平 |
|
课后与老年学员在一起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也许,是因为喜爱乐府民歌《西洲曲》,王艳平把自己的博客命名为“西洲折梅”。现在,她的微信公众号也叫“西洲”。 那些老年学员,还有“西洲”公众号的粉丝们,总是在期盼:下一周,王老师会讲些什么?又有怎样的精彩?虽说已经任教39年,但她从来没把自己当成老师,当成教授。她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师友、学生互动频频,做网页、做课件、建学习资源、打理微信公号……这世界日新月异,而她不仅深耕厚植于传统文化领域,而且紧跟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寻找最佳知识传播的途径。 “给人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 恢复高考后,上完高一的王艳平直接参加高考,并考入了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大学毕业,她分配到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宁波开放大学),要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比她年长,且来自各行各业。这些学员,由于历史原因,求学之路艰难,因此格外珍惜重新获得的学习机会,这让王艳平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我大学时也就读了课程以内的东西,而当时电大的专业和课程是从著名高校移植来的,主讲的也大多是学识渊博的大家,我们作为专职的辅导教师,职责是帮助学员消化与巩固。说实在的,我们之间与其说是‘师生’,不如说是搭乘上‘教育现代化’时代列车的同行者。”王艳平说,那时的师生关系相当融洽,每次夜课结束,总会有三五学员陪她骑车从路灯昏暗的北郊路、环城路一直送到她江东的家。有一次,新年联欢会,大家要求她表演一个节目。她说,“我不会唱歌、跳舞,我为大家背一首南宋晏几道的词吧。”有一位学员反应快,脱口而出:“晏几道?北宋的吧?”她一下子脸红了,好不尴尬。而这时,大家纷纷指责那位学员,意思是你这人怎么这么不知好歹,弄得老师下不了台?这样的呵护和宽容让她很暖心,同时更加觉得“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 在教学生涯中,她接触过各种类型的学生,有几届普专班的学生,他们基础好(因为当时高校招生少,以几分之差而上了电大普专),对学校、对老师、对教学都有所要求。王艳平还记得,当年的教材中,从六朝到唐代诗歌,有着相当部分的空白,特别是宫体诗。六朝文风被贴上绮丽浮夸的标签,所以涉之极少。但越是这样,学生越是好奇。有一次,她提到宫体诗,一位男生一下子抬起头,充满期待地看着她,但后来发现老师只是点到即止,又失望地低下头去。这个细节让王艳平记忆深刻。后来,她千方百计地去搜寻资料,以充实这一教学环节。 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那就要找到好的载体。所以,她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煞费苦心,“我给学生的东西,都是要好看、好听、好用。”从最初的图文资料、录音录像到后来自己学做课件、编网页,使用动画效应,下载软件做视频,她总是反复打磨,力求精致。 好之乐之,学无止境 王艳平教过外国文学,也教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她在现代汉语方面的教学业务能力为同行赞誉,而她花费时间最多的则是古典文学。 深谙诗词经典的蔡国黄老师,是看着王艳平成长起来的。王艳平上初中时,她的一首小诗被推荐给蔡老师,请他指点后去参加市里的比赛,于是有了第一次接触。后来,小艳平和她的同学贺璀瑶经常到蔡老师家去。蔡老师的父亲蔡竹屏老先生当时还在,老少聊天,聊文学,聊各种各样的事,聊得起劲。几十年来,她和蔡老师一直谈诗论道,互相切磋。蔡老师带领民革绿叶组和一些学者公益编辑《唐诗漫谈》《宋词纵横》,王艳平担负的任务是最重的,因为她翻检资料的能力、鉴赏能力和精益求精的韧劲儿都很突出。 曾经,王艳平为了学格律诗词,不仅到市老年大学去听宁大贺圣谟老师的课,还径直上门求教。学格律诗词最难的是押韵、平仄过关了,但为了合乎格律而丧失了诗意,那就无异于带着镣铐舞蹈。为此,王艳平狠下工夫,多读多学,反复吟诵。2005年,她开了博客“西洲折梅”,上面有不少她自己的原创诗词。《鹧鸪天·莲香四季》是她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组。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不负东君一点香,花开三十六陂塘。青青岸芷旧年梦,袅袅堤杨新燕行。新鬓绿,黛眉长。西泠小小浅匀妆。风肌水骨亭亭起,终究今生为浪狂。”平仄规范,风格婉约,清新细腻很有古韵。 博客中还有不少读后感,发自她独特的感悟。特别是一篇写清代诗人黄仲则的文章,你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对诗歌的热爱、对诗人灵魂探索的深入和投入:识人与被识,都是如此艰难,可你依旧艰难着,艰难地识,艰难地被识。一如我,想要知道你,却依旧不能知道你……她经常这样和古人“对话”,乐在其中。 为讲唐诗宋词开了公众号 2012年开始,王艳平在学校的老年教育中心任课,讲唐诗宋词,讲古代的小说戏曲。 “这些老年学员从从容容地来听课,带着他们的阅历,带着他们对社会历史人文的价值评判,我丝毫不敢懈怠。这也许是我教学生涯的最后一个段落,它带给我的是圆融的生命力量。”她说。 她的同事们知道王老师平时不爱打扮,但是,凡是那天有课,她一定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上她最喜欢的衣服,化一层淡妆。她是怀着敬畏心走进课堂的。每节课结束,她会朝学员深深地鞠一躬,这是对知识的崇敬,也是对一颗颗求知心的崇敬。为了老年学员更好地学,她想定制一个课程学习平台,于是特意开了“西洲”微信公号,每周更新。后来,因为学员的需求,也因为粉丝人数的增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灵活。 岁时节令,她会上传关于节令节气的文章。文中,相关的传说、民俗、戏曲和诗词应有尽有,而且不是简单的罗列资料,而是经过精心梳理,还有自己的观感,幽默诙谐,有时候还来点调侃。每上新课,她会放上精选的诗文,配以注解、解说。后来,又开始制作音频、视频。公众号每周都会更新。慈溪一所小学的老师,一次偶然机会关注了“西洲”,成了她的粉丝。她加了王艳平的微信,说起她在带孩子们进行“小古文”学习,问“西洲”公众号能不能上传一些名著的连环画?她算是找对人了。王艳平此前关注文学名著,上连环画网站时,将不少连环画的图片一张张下载保存了起来。于是,她倾其所有,上传了《西游记》等多部名著的连环画。那位老师也随即传上课外兴趣小组的孩子们手持iPad一起分享的照片。“现在这些连环画已经下载不了了,因为版权意识强了。我是用于教学而非牟利的,应该不算侵权吧?”她笑着说。 还有一位国画班的学员陈永昌,一学年结束专门来报古典文学班。他说,他从事山水画,一定要加强中国古典诗词的修养,画作才能空灵唯美、充满诗意。几年过去,他已成了老年教育中心的国画老师,而且他的好几幅山水画成了“西洲”公众号的配图,真正是教学相长。“西洲”公众号从2016年至今,已经推了296篇原创文章,拥有1860个粉丝。这里图文并茂,一道又一道古典文学的声色盛宴,让人“流连忘返”。 “我的职业履历虽然只有一行字,但与美好的相逢却是千姿百态的。”她说。是的,诗人艾略特说,“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这样的人生,充满着圆融的生命力量。赵淑萍/文 史凤凰/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