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2月1日央视 一直以来,很多学校回应学生使用手机,均采取了严禁严查的高压态势。但要厘清的是,以往此类举措的依据,往往是“校规校纪”,也即学校“自主管理权”的延伸,这不可避免会衍生一系列问题。比如说,“手段简单粗暴”“侵权越界失控”,不少学校动辄祭出“砸手机”“没收手机”的大招,最终有理变没理;除此以外,现实中这类措施所遭遇的民间质疑和法律挑战也很多,这客观上束缚了校方的手脚。此番,教育部重磅发声,终于有望一锤定音。 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从不缺理由。无论是基于保护视力、防止网络沉迷的考量,又或者是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业、促进身心健康,把手机挡在学校之外,都理当如此、早该如此!特别在社交媒介、短视频、直播、网游大行其道的当下,智能手机之于学校场景、学生人群无孔不入的渗透,已然对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秩序构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继续让基层学校自己出头、自己负责、做自选动作,必定是不合适的。主管部门,有义务阐明态度、统一要求。 围绕“学生手机管理工作”这件“小事”,教育部专门印发文件,这是很少见的。这份《通知》除了直截了当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准带手机入校”,还事无巨细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细则。对学生而言,这既是“约束”也是“保障”,诸如设立“校内沟通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一定程度满足了学生和家长通信联系、信息获取的需求;而对学校来说,这既是“赋权”也是“规范”。“严管手机”有了法规依据的力挺,与此同时“乱作为”的空间则被极大压缩了。 事实上,很多国家早已立法在禁止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禁令的适用对象,往往限定为是“智能手机”或者是“带上网功能的手机”。与之相较,教育部新近发布的《通知》,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试问,“电话手表”或者传统的“功能手机”,该如何定义?是“一视同仁”还是有必要区别对待?这实则有赖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严管也是厚爱,对于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教育部及时出手,值得肯定。只是,从逻辑自洽的角度审视,有效区分并分类处置学生群体的基础通信需求以及“娱乐消遣社交”需求,或许才能让这一新规更加完善和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