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监督员(左)的参与,有效解决了执法力量不足的难题。 |
|
在奉化万达广场,“食安码”就贴在餐饮店进门最显眼的位置。 |
“吃饭前扫一扫,图个放心”,这是消费者口中的“食安码”;“自己也会去扫一扫,知道哪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是餐饮店家眼中的“食安码”;“不仅减轻了执法力量不足的压力,还提高了监管的精准性”,这是市场监管部门设想中的“食安码”。 从2020年开始,奉化区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食安码”,集合餐饮店、消费者、社会志愿者、政府部门多方力量,融合技术监管、社会共治、信用监管于一体,构建食品安全治理网络,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干饭”放心,“做饭”用心 数字化为食品安全赋能 1月29日上午,奉化区万达广场四楼,“妈妈菜”餐饮店门口,一名消费者正准备进店,看到贴在店门口的“食安码”,习惯性掏出手机扫一扫。 “叮”一声,一张开怀大笑的绿脸出现在手机屏幕上,上面还有两个醒目的大字“良好”。 一旁,店长张是聪暗暗松了口气。这张绿脸就像是无形的广告,告诉消费者店里的环境卫生、食品安全是整洁、规范、安全的,可以放心进店“干饭”。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者担心“在外面吃饭安不安全”,餐饮店操心“怎么才能让人放心来吃饭”。 在这样的背景下,奉化区于2020年初创新推出“食安码”,通过20项类检查内容量化评分,按当前检查得分进行分级,以绿、黄、红三色代表不同等级的食品安全状态,“绿码”表示良好,“黄码”表示一般,“红码”表示较差,分级实行动态更新。 “原理就跟平时用的‘甬行码’一样。”奉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监管科的王桂凤说。 据统计,奉化区目前有登记在册的餐饮店6000余家,已有超过3800家的信息接入“食安码”后台,其中,在店里张贴“食安码”的有2572家。 “妈妈菜”是较早张贴“食安码”的餐饮店之一。尽管一直以来动态评价都是绿色,店长张是聪却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消费者除了能看到动态评价等级,还能看到历次检查记录,任何一个小细节的疏漏都可能让他掉头就走。 平日,张是聪也会时不时扫一下店里的“食安码”,一来“看到绿码就放心了”,二来也想从检查记录中找不足,“旁观者清,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虽然“压力山大”,张是聪还是挺欢迎“食安码”的,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不断加强的当下,生意难做,“更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不仅“码上查”,还能“码上帮” 匹配实际需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走进一家名叫“浅草君”的日料店,蒋先生环顾四周,对照手中的《奉化区餐饮服务单位现场巡查表》问:“店里倡导‘公筷公勺’的标志有没有贴?” 在得到店长肯定的答复和指引后,蒋先生说:“尽量不要把标志遮挡住。另外,再送你们几包公筷,记得要用起来。” 蒋先生是一名社会监督员。目前,在奉化中心城区的锦屏、岳林两个街道的主要路段,活跃着13位社会监督员,负责2000余家餐饮店的协助巡查。 根据规定,社会监督员每月对餐饮店进行两次巡查,内容包括证照、人员管理、场所环境、设施设备、防疫工作、垃圾分类、标识张贴等,巡查结果第一时间录入“食安码”后台,作为动态评价的重要依据。 “近几年小餐饮市场主体增长迅猛,有了第三方公益性企业派出的社会监督员的参与,有效解决了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王桂凤说,社会监督员上岗前要经过培训指导和现场带教,巡查的内容也是“通过仔细观察、细心留意就能发现的,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查仍由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来完成。” 随着“食安码”的推广,餐饮店被放到显微镜下。而事实上,如果能做到始终保持“绿码”,餐饮店收获的不止是消费者的信任。 王桂凤说,“食安码”同时还具有强大的服务功能,一方面可以对从业人员健康证、疫情防控自查登记等事项进行线上备案申报,实现服务高效;另一方面还会及时向餐饮店推送行业最新政策、惠企助企信息等,提高数据共享水平。 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今,餐饮行业虽有阶段性复苏,但总体生意难做,记者走访的两家餐饮店也“吐苦水”。他们可能还没体验到的是,“食安码”也在为他们谋求更多机会。 “我们会将那些‘表现好’,具有成长性的餐饮店信息推送给金融机构,促成银企融资合作,开拓餐饮行业普惠金融市场资源。”王桂凤说,目前已收集并向金融机构推送餐饮店贷款意向信息300余条。 盘活社会力量,从“政府监管”向“社会共治”转变;建立数据协作分享机制,从“单一监管”向“监管服务融合”转变,数字化的创新运用只有渗透到具体应用场景中,满足政府、企业、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做实、做深。 从“食安码”到“放心消费诚信码” 探索建立整体“智治”体系 经过近一年实践,这枚小小的“食安码”发挥了怎样的“大”作用? 除了餐饮消费聚集的大商场,“食安码”的身影也出现在一些街边小店。一家面食小吃店的老板说:“社会监督员每次检查情况都会输进手机里,我自己也扫码看了,上次是黄码,压力肯定有的,马上改,争取下次检查能够变成绿码。” 记者从奉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以该区中心城区为重点,目前已完成等级评定10948家次,其中,绿码赋码2096家次,黄码赋码8020家次,红码赋码832家次。 “绿码率由14%提升到19%,红码率由15%降到7.6%。”王桂凤说,长期以来存在的健康证、餐饮具消毒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一店一码”也大大提高了监管的精准性,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风险点。“食安码”实行至今,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已累计发现无照经营企业3家,过有效期未办证企业4家。 “食安码”虽然实行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小有名气,王桂凤说:“前期像山东等很多省份的同行也来询问过,希望能借鉴推广。” 王桂凤坦言,目前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的执法系统和“食安码”尚未完成对接,“执法数据和结果还需要人工导入。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省级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信息的系统化。” 与此同时,在“食安码”的基础上,还将结合农贸市场、综合体商铺等,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和功能,试点推出“放心消费诚信码”,通过部门引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进一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应文侠/文 记者 崔引/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