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06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 漫笔

    □李建树

    古代称春节为岁首,其起源与先民们对自然的感受和对时间的意识有关。在文字历法创立之前,华夏先民以观察物候、天象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即所谓“观象授时”。

    汉武帝《太初历》颁行之后,中国传统阴阳合历的历法得以确定。正是按这个历法,两千年来,我们始终以正月初一为新年伊始。民国后确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两节并行不悖。

    天寒岁末,回乡过年。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无疑就是春节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年,谷熟也。”禾谷的生长周期,是一年一熟。而农业生产又是先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于是他们自然地从春种到秋收、将晚稻收获后的时间节点,当作为划分年度时间的标记了。

    一般认为,原始的丰收祭祀,是过年的最早起源了。想一想,农民们忙完了秋收,又将收进的晚稻谷变成了新米进行存放,这时的人们自然会欢天喜地地欢庆丰收。

    《诗经》曰:“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这首诗所描写的,正是那种年终欢庆丰收、迎接新年的热闹场景。

    春节敬神祭祖、走亲访友、拜年贺岁等种种节俗礼仪,无不带着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文化内涵。

    春节祭祖,前前后后的热闹,除了具有慎终追远之义,还具有表现家族成员齐心协力、感情沟通和关系融洽的作用。祭袓所用的供品既是献给祖先的礼物,更成了人与祖先或神灵沟通的媒介。

    在传统观念里,春节就是这样一个神人共处的神圣时空。记得读初中时,我曾在语文课本上读过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在这篇课文上,先生是这样描写除夕之夜的:“……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先生所写的,与我们宁波过去除夕之夜的谢年习俗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当年都会背诵这一节文字,并且将它记得很牢。

    早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岁终大祭的记载了。在传统民间信仰观念里,新旧时间交替之际是有着一种恐惧不安因素的,因此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驱邪除祟,迎新纳吉。于是,就有了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等节俗的起源。同时人们还情不自禁地想到,只要心足够诚,天上的神灵在谢年的香烟缭绕中,可能会欣然接受供祀,这样就可以实现神灵对供祀者在新的一年里的保佑。

    与天地神灵一样重要的,还有对祖先的祭祀。人们相信,自己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更生活在祖先的福荫下,只要虔诚供奉,逝去的祖先就会继续保佑家族后代的兴旺发达。因此在谢年时,自然会想到自家的列祖列宗,觉得祖先肯定会来到供桌前,感受春节期间子孙团圆的热闹与欢乐的。

    其实,人们在元旦之后,就开始进入“过年”的状态了。那时,人们会自发地将公历的日子换算成农历的日子。宁波老话说:“十二月廿八,呒没办法。”说的就是像电影《白毛女》里的佃户杨白老,必须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之前交清田租。而对一般人家而言,子女则必须在这一天到家,与父母团圆过年。所以父母就会在心中默数春节的倒计时,伸着手指头数数子女还有几天就能到家了。

    还有,得算算年夜饭的菜品和酒水还缺点什么?长辈给晚辈的压岁红包和新衣新帽新鞋,是否都已经准备好了?就这样,春节前后人们欢庆的状态,和“过年”的那种心理感受,会从元旦后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时间感觉和文化体验。

    从初一开始的春节拜年活动,有着笼络感情的作用。但如果太过频繁,无疑也会对拜贺双方造成一种负担。据山西乡绅刘大鹏的日记里记载,1918年初二那天,他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达一百十余位之多,直将他折腾得身心俱疲。

    春节拜年的对象往往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交圈,以家族成员、宗亲故友为主,还有本来一年到头也难得联系的亲朋。一到春节,大家会想起来是否该带个礼物去登门拜贺一下,从而让冷却的亲友关系重新热络起来。

    新年新岁出门拜年的人们,是十分注重衣着光鲜的。过年过节,走亲串户不能不讲面子,从而形成正月初一“满街鲜衣炫路,飞轿生风”的画面,以致原本冷街幽巷之地也会呈现出拜年的盛景。

    怎么解决拜贺双方劳心费力的问题呢?古人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微信,于是聪明的古人想到了以投递名帖的方式,来传达新年的祝福。即将祝福语写在自己的名帖上,再分区集中让家仆代为跑腿投送,既省时省力又不失礼。

    南宋人周密所著的笔记《癸辛杂识》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则趣事:有位吴姓老员外,春节时怕累,就写好了拜年帖准备让家仆去投送。却没想到自家的家仆春节前便已回乡下过年去了。正愁无人投送时,恰好镇上的沈公子家仆上门来向他送拜年帖了。老员外热情接待那个家仆时,发现沈公子接下来要投送名帖的人家,有一大半恰是自己要送的。于是灵机一动,假意在家招待沈公子家仆喝酒。待将他灌得烂醉后,暗中将他接下来要投送的名帖与自己要投送的名帖调包。那沈家仆人醒来后稀里糊涂地继续跑腿往各处投送拜帖,谁知自己所投送的,实际上都是吴员外的拜年帖而不是自家主人沈公子的拜年帖。这则故事说明,古人已经会以“群发”来传达新年祝福了。

    所以,春节这样的民俗,事关传统天地人伦的社会秩序和中国人根本的精神认同,是会一年一年传承下去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