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各通商城市考察纪事》 中的宁波(上)

宁波城墙上眺望城内

天封塔

    田 力

    鸦片战争结束后,宁波和上海、广州、厦门、福州一起,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当时的欧美来华传教士普遍认为,与广州相比,宁波的排外情绪较弱,而且气候也更加有益于健康,所以将宁波选定为在华传教活动的重点区域,纷至沓来。1845年6月,英行教会传教士四美(George Smith, 1815-1871)来到宁波进行考察,盘桓了3个月的时间,“留下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并在对其他四个通商口岸和香港、舟山进行比较后,选定宁波作为该差会在华传教的中心。1847年,四美整理出版了他在华期间的“纪事”,中文译名是《1844、1845、1846年代表英行教会对中国各通商城市及香港、舟山诸岛考察纪事》(简称《中国各通商城市考察纪事》)。该书共有36章,其中第12章至20章讲述了四美等人在宁波、舟山、普陀等地的观察与活动。由于他的来华目的是勘察地形、探明情况,搜集详尽数据,为差会选择在华传教基地提供参考,所以书中对于宁波的自然地理、风物胜景、人文习俗、社会阶层、宗教信仰、政治局势、社会制度等情况都描绘细致,可以说是从异域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宁波在鸦片战争结束初期的实际面貌,具有很高的地方性史料价值。

    该书第14章的标题是“宁波概况”,书中对于宁波的基本情况和居民特征等都做了简介,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宁波的总体印象:

    “宁波是府城所在地,位于浙江省境内。浙江省首府为杭州,在宁波西北约80英里外,本省巡抚亦驻该城,受闽浙总督节制,而总督则坐镇福建省首府福州。因此在中国对外通商的五个口岸城市中,有三个,即浙江宁波、福建福州和厦门,均隶属于同一位总督治下。宁波的地方政府设道台一职。现任道台为三品官员,籍贯南京,名陈之骥。为了方便起见,他的管辖地可以被称为专区,除了宁波外,还下辖分别位于宁波西面、南面60英里的绍兴与台州。就重要性和权力而言,位居第二的官员是知府,管辖宁波一地,现任知府是李汝霖,籍贯山东省,官拜四品。每个府或者行政区,又分为若干县。每个县又由被称为知县的下级官员管理。知县还有两位助手,分称‘左堂’、‘右堂’,左堂地位稍高些,位居衙门左侧,此方位被中国人认为更加尊贵。宁波府下辖六区,即:宁波城、慈溪、奉化、象山、镇海、定海(舟山的首府)。现任宁波知县,籍贯福建,名叶堃。政府机构中最为完善的是监察机制,3000年的民族内聚力凝合而成现在的体系。地方政府的文官从来不任用当地人,文官们也很少能讲管辖地的方言,因而不得不雇佣译员。由于地方方言繁多,使得京城方言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帝国各官员之间进行交流的通用语言。政府官员的俸禄微薄,致使贪赃贿赂、敲诈勒索之风盛行。唯有如此,方能设法达到与其官衔相称的富裕程度。不过,也有许多官员一生清贫,家中器具陈设通常简陋廉价。

    现任道台曾报告说,宁波有10万所房子和店铺向政府交税,若其所说不虚,保守计算一下,宁波的人口就有约40万。然而,若以建筑物真实的覆盖面积衡量,似乎又估计过高。宁波由城墙环绕,周长约5英里,六座城门开向郊外或者设在水上。这六门分别是:北门、西门、南门、灵桥门、东门和盐仓门,每座城门上都有哨所,派士兵守卫。

    在城内一些地方,有相当大的面积被用作花园和墓地。墓地上到处种植灌木和各种瓜果,使城墙内的这些区域显出一派田园风光。

    宁波城里寺庙众多,私家建筑宽敞,实属罕见。主要街道宽阔、整洁,令人不禁联想到当地居民生活富裕、社会地位颇高。然而,城内能够出租给外国人的那些相对便利的房屋中,有许多建筑年久失修,还有些屋子无人居住。种种迹象表明,宁波正在迅速地失去往日的繁华。不过,它仍然是个重要的地方,与内地的杭州、苏州都有相当规模的贸易。宁波与福建省、台湾岛的海上贸易规模盛大,从两地进口蔗糖和大米。宁波和山东的贸易亦十分广泛。城内驻扎约3000名士兵,其中800名是骑兵。不过大部分士兵都是当地武装。所有文职官员均为汉人,武将中仅有两名是满人。”

    四美到达宁波后,先是去城北的佑圣观拜访了寄居于此、行医布道的美国传教医生玛高温和麦嘉缔,并且短暂借宿。他“将宁波看作是将来传教工作的可选之地,若可能,欲寻觅一个较长久的住处,置身于当地居民当中”。故而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很快于东门和盐仓门之间租赁了一幢房屋。这也使得四美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当地人接触,游览甬城大街小巷,观察当地风俗民情。

    1845年7月23日,四美在中国教师的陪同下,登上了当时宁波城的最高建筑——天封塔,一览全城景色:

    “在穿过附近一处佛寺的重重院落,来到一块空地,只见一座高塔巍然矗立在那里。地上覆满了厚厚的草本植物,墓碑林立,依据华中和北华各省的习俗树于地面之上,看上去宛如欧洲的墓地。天封塔高七层,呈六角形,游客可沿着塔内的木质楼梯直抵顶层。拾级而上,窗外景色一层比一层更为壮观、宏伟,脚下是一座繁华城池,芸芸众生正在辛勤劳作。形形色色的物体、大大小小的尺寸、缤纷绚丽的色彩,增强了新奇的效应,让眼前万物平添了一份罗曼蒂克的情愫。因迷信而建造的林林总总的庙宇、设计古怪的楼宇、怪诞的建筑风格、精心修饰的屋顶、雕刻奇特的牌楼、行政机构多种多样的徽章旗帜、公共建筑的不规则排列,凡此种种,构成了斑驳杂乱又绵延不断的一组群像。城墙绕城而筑,每边相距一、二英里,城墙外观原显单调,多亏城门上设置哨楼,才略有变化。宁波城三面被相当宽的溪流环绕,明渠暗流将城内污水、垃圾排入溪流。城东,大江横流,江上帆影叠叠;城墙外,一马平川,土地肥沃、物产丰裕。一、二十英里外,山岭轮廓分明,接连天际,使得眼前景致完美无缺。此时此地,游人啊,望着这感人的生活全景,是否会有一种置身于一个崭新世界的感受?

    当我们下楼时,一位僧侣正站在下面收取几文钱作为他的管理费。据说这座宝塔建于900年前的后周王朝。一种仰仗城市守护神庇佑的似有似无的迷信,或许是这座宝塔的唯一起源。千秋万代之后,人们仍兴致勃勃前来观赏。

    因为天灾人祸,宝塔受损严重。塔的外表显示出岁月的痕迹,看上去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塔内维护得较好,据说在6年前,一位当地颇有声望的王姓士绅,出资3000元修缮宝塔。他的公益心和善举使得另一位冯姓富翁起而仿效。冯先生在东海上搞帆船运输,赚得巨额财富,现居住在一个叫慈溪的地方,离宁波不远。他在那里享受荣华富贵,也用中国人的方式广施乐善:修缮寺庙、美化公共建筑、为乡邻出资修补道路。”

    宁波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境内保存了丰富的“海丝”文化遗址,位于月湖的清真寺便是其中之一。该寺俗称“回回堂”,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原是由来宁波(时称明州)互市的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所建,后几经毁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于海曙月湖畔的西后营巷,一直延续至今。四美从天封塔出来后,就去参观了清真寺,并与寺中阿訇(即伊斯兰教教职人员)进行交谈:

    “回回堂位于湖西(Woo-se),靠近城内著名的湖泊。该建筑不大,但极为整洁。主院中植有花卉与灌木,安排有致,典雅悦目。二、三间房屋,门开向庭院。清真寺(若用此名称显得庄重的话)本身占据主院的远端,地面略微垫高。年长的阿訇,睿智和蔼,举止轻快,彬彬有礼地接待了我和中国教师。

    宁波的穆斯林信徒不多,200年前从山东迁来,现在男女老少共有67人。他们都是蒙古鞑靼人的后裔,以经商为主。有些人在公共机构中担任文书,也有人从军。

    这位老阿訇籍贯山东,40年前,根据阿訇任命的惯例,由原籍派来宁波补缺。我们饮茶一番,互赠薄礼。阿訇遣其孙取来几本阿拉伯文书籍和《古兰经》章节,一看便知是其常读之物。他所知道的地名,远远超过北华地区一般的民众。他列举了伊斯兰教盛行的国度,如布哈拉、马德拉斯,以及阿拉伯的几个地方。

    我们进入寺内继续交谈。寺中到处写着出自《古兰经》中的经文。屋里有一个小小的书柜,里面放着经书。此外,还有一个可以移动的宣谕台。在此之前,我曾赠送他和另外一位穆斯林信徒各一册中文版的福音书和使徒书。我请阿訇念寺内的几段中文题词,但惊讶地发现,尽管他中文说得很流利,在宁波居住了40年,却不识一个汉字。他提到南京,说那里穆斯林信众最多,估计超过2万人……”

    在中文史籍中对于宁波的伊斯兰教情况记载不多,例如,《民国鄞县通志》中仅说:“至嘉庆间,殿宇两庑,渐就荒落。道光十二年,冯振川阿轰租得陈恭洁祠地若干,以廓寺基。太平军后寺院教务日益废弛。”四美的记载无疑丰富了宁波伊斯兰教史的内容。

    本版图片出自原英籍署理浙海关税务司包腊(Edward Bowra)的相册,约摄于19世纪70年代。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