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2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奉化松岙到鄞州塘溪:

大革命时期活跃着一群引导农运的年轻人

经多方努力,裘古怀烈士纪念馆落成。 记者 崔引 摄

    2月3日,记者来到奉化区松岙镇海沿村,村里的东祐庙正门上挂着“中国共产党松岙支部·松溪乡·农民协会会址”的牌匾,沙文汉、卓兰芳、卓恺泽、裘古怀……一连串名字镌刻其上。1926年,中共奉化松岙支部在松岙成立,该支部是宁波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

    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在奉化松岙、鄞州塘溪蓬勃发展,都和这些年轻人有关,如今他们的故居改建成了纪念馆。

    卓兰芳:“兰芳精神”成了“指路明灯”

    在海沿村,乃至松岙镇,曾经当过兵的李则龙是孩子口中“很会讲打仗故事”的龙爷爷。每逢“七一”“八一”,他都会到卓兰芳纪念馆“讲故事”。

    一提起卓兰芳纪念馆,海沿村原党总支书记李则龙脱口而出的是“兰芳”。

    卓兰芳纪念馆建于2004年,于2013年进行大规模修葺、提升。纪念馆一角是卓兰芳故居。历经风雨,故居的石板地长出了一层青苔,见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成长和初心——

    11岁那年,卓兰芳被父亲送到慈溪锦堂学校小学部,之后考入宁波省立第四中学。在那里,他接触到新兴的革命思想。

    1923年,卓兰芳遇到他的同乡,同时也是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3年并入四中)的校友卓恺泽。当时的卓恺泽已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卓恺泽算是卓兰芳投身革命的“引路人”,让他坚定了想要改造旧社会的决心。1924年,卓兰芳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

    1926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成立,卓兰芳出任工运委员;同年,他被派到松岙指导开展农民运动,其间,组织成立中共奉化松岙支部。

    1928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在革命最困难时期,他出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先后领导诸暨农民暴动、浙西暴动。

    1930年10月5日,他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在松岙镇,在海沿村,后人不只是记得卓兰芳,更是将他视作前行的一盏明灯。

    坐拥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海沿村在“党建+旅游”上更是做足文章,实现党建与旅游经济的双赢。

    在“兰芳精神”指引下,2017年,海沿村成立奉化区第一个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建立奉化区首支村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2020年,该服务站获得首批省“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荣誉称号。

    沙氏兄弟:一门豪杰,以天下为己任

    1926年,当卓兰芳在松岙组织发动农民暴动时,往北20里外的鄞州区塘溪镇沙村,比他小4岁的沙文求受中共宁波地委委派,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成立沙村农民协会。

    同年6月,中共沙村支部成立。这也是宁波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

    “我能临阵,临阵而亡,我且不悔。”挂在沙氏故居墙上的十二字,出自沙文求之口。“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沙文求的一句话。”鄞州区塘溪镇政府工作人员戚翘楚说。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在上海读书的沙文求参加了示威游行。事后,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我在游行喊口号时,热泪不禁夺眶而出,群众的革命爱国热情实在令人太兴奋了。”

    中共沙村支部成立后不久,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沙文求奉命离开故乡前往广州支援根据地建设。

    这一走,便是永别。1928年8月,沙文求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利诱,他视死如归,牺牲于广州市红花岗,年仅24岁。

    2月2日,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前来沙氏故居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沙文求,更是沙氏五兄弟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

    沙氏五兄弟中,除了老大沙孟海,其余四人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弟沙文汉17岁入党。在沙文求前往广州后,他接任沙村支部书记。1926年10月,中共鄞奉部委成立,他任组织委员,与卓兰芳并肩作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领导发动芦浦暴动,打响宁波地区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四弟沙文威16岁就开始职业革命家生涯,曾于1926年前往和丰纱厂组织发动罢工斗争。

    五弟沙文度受兄长影响,自幼就在家乡参加革命斗争,1927年参加共青团,参加卓兰芳、沙文汉领导的奉化暴动。

    在戚翘楚看来,沙氏一门豪杰,跟他们的母亲有很大关系,“他们的母亲虽未读过书,却很有见识和胆魄,十分理解和支持兄弟几个从事革命活动。”

    “深厚的红色基因和文化底蕴孕育了一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志士。尽管时代在变,从事的领域在变,但忠心报国、吃苦钻研的精神本质从未改变。”戚翘楚说。

    裘古怀:让人感受到革命信仰的力量

    76岁的沙村村民沙武国告诉记者,沙村地处半山区,当年算是穷乡僻壤,但“穷则思变”,当时村里外出学手艺的人不少,看过外面的世界,更容易受新思想、新思潮影响。

    裘古怀的侄孙,奉化区委党校讲师裘是说,新文化运动中,宁波进步知识青年的思想获得解放,并意识到要把新思潮、新思想普及到工人、农民中去,启发他们的觉悟,而在当时的农村,识字、有文化的人颇受人尊敬,在群众中更容易一呼百应。

    2016年,松岙镇党委政府开始着手筹建裘古怀纪念馆,裘古怀的后人积极参与其中。历时五年,纪念馆在位于奉化区松岙镇大埠村的裘古怀故居旧址落成。

    史海淘沙,在对尘封已久的历史的梳理中,一个生动、鲜活、丰满的裘古怀,一群同样生动、鲜活、丰满的年轻人渐渐出现在裘是面前。

    “当初家里本不想让叔公读书,没想到叔公展现出过人的学习能力和定力,更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裘古怀在担任叶挺独立团宣传大队长、二十四师政治部少校宣传科长时,不仅努力做好宣传工作,更是英勇作战,被叶挺誉为“虎胆英雄”。

    裘古怀1929年遭捕,关押在浙江陆军监狱期间,还在狱中建立党组织,组织狱友开展斗争,被狱友称为“来自铁军的硬骨头”,直至英勇就义。

    裘是说,裘古怀和和沙文威是同学、挚友,和沙文汉的夫人陈修良同为当年的学生领袖。

    裘古怀和卓恺泽也有很深的交往。他们不仅是同乡,还是同龄人,志趣相投,时不时有书信来往,交流思想。

    “如今看来他当时的眼光是很超前的。”裘是说,“我想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

    正如裘古怀纪念馆展厅进门处的那段醒目大字:“因为我们有极坚强的信仰,世界才能在黑暗中拥出太阳”。

    (特别感谢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宁波市档案馆大力支持)

    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姚诗雯

    通讯员 李贤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