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我们的节日元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27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了半个多世纪的花灯 他的手艺还被老朋友惦记

“让孙辈们长长见识”

尽管已经78岁了,孙家驷做灯的速度还是很快。记者 崔引 摄

    昨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如昼”的日子。

    赶在正月十五前,鄞州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的孙家驷帮读幼儿园的孙子扎了一个五角星造型的花灯。这对做了半个多世纪花灯的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花灯了。”孙家驷说,倒是身边的几个老朋友还“惦记”着他的花灯。老朋友们让他帮忙做花灯,也是为了拿回家让孙辈长长见识——记忆中的元宵可是“满城灯市荡春烟”。

    虽然已是78岁,眼睛也有些老花,但孙家驷扎花灯的速度依然挺快。糊纸、扎花、镶边……还没闲聊几句的时间,一个花篮造型的花灯就呼之欲出了。

    孙家驷最早接触扎花灯是在1961年。“当时离开学校,一时也没啥事做,而我舅舅是扎花灯的高手,我就跟着他帮帮忙。”

    当时的生活条件不太好,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那时候扎的花灯都比较简单,兔子灯、五角星灯、鲤鱼灯是最常见的,还有就是‘荸荠灯笼’——就是现在过年时,很多单位门口挂的大红灯笼。”孙家驷说。

    跟着舅舅扎了三年花灯,孙家驷进入当时的和丰纱厂工作,扎花灯成为他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并一直陪伴至今。

    在孙家驷的记忆中,过去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人家“上灯”——将各色各样的花灯挂出来;夜色降临后,还能在路上看到小孩子拎着花灯玩耍。

    “正月十五是闹花灯的‘正日子’,也没有人组织,时间一到,大家就三三两两拎着花灯出门了。”孙家驷说,“一般来说,每年的花灯都是要现做的,很少有人用陈年的花灯,一年藏下来,红纸都要褪色的。这反过来也成了每年年节尾声的一种仪式感。”

    “现在除非亲戚朋友来要,我一般很少扎花灯了。”孙家驷的语气中或多或少透露出一丝遗憾,“现在连扎花灯用的竹篾都不好找。”

    他说,一般用来做灯骨架的竹篾取自三四年生的竹子,“原先在关爱小区附近的市场有卖,现在早就没有了。”

    尽管如此,只要有机会,孙家驷还是很愿意展示一下他的这门快要失传的手艺。

    社区牵线,几乎每年暑假他都会给社区的小朋友们上公益课,教授刻纸、做兔子灯的方法技巧,挺受小朋友们欢迎。尤其是每次看到孙家驷拿着雕刀,一次性能雕穿五六层纸板,而且速度还很快,一分钟就能雕好几个“福”字,总能赢得小朋友的连声赞叹。

    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姚诗雯

    通讯员 陈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