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帮裁缝传艺中山装

上袖子和领子后还要试穿,叫试光壳,以便再次修改。

柴建明在给朱小鹏传授打样技艺。

柴建明在给朱小鹏演示缝制技法。

柴建明在教朱小鹏制作中山装的细节问题。

柴建明的师父戴永甫出版的裁剪书籍。

    新春的氛围中,余姚大黄桥南路一家服装定制店里,一对师徒正忙着传承着红帮裁缝技艺。他们俩一个讲得投入,一个听得认真。

    68岁的师父柴建明是余姚知名的红帮裁缝传人,40岁的徒弟朱小鹏则是来自江西、创业余姚的年轻裁缝。

    “我之前遇到瓶颈,想突破却无从下手,在师父的指点下,我的技艺有了飞速的提升,事业有了突破。”说起这些,朱小鹏脸上写满了感恩之情。“师父的徒弟很多,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地不少人曾慕名前来余姚拜师学艺,而我特别幸运,是师父自己送上门的。” 朱小鹏介绍说,师徒俩人结缘于2015年,当时柴建明偶然经过朱小鹏开的裁缝店,就进门看了一下。在交流中朱小鹏知道了柴建明的身份,便借机讨教,而柴建明毫无保留地给朱小鹏指点迷津,其后朱小鹏拜师学习全麻衬手工西服。

    多年来,柴建明受邀在雅戈尔、报喜鸟、柒牌、马修佩里等知名服装企业挂帅把关,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这次春节假期,柴建明从扬州一家服装企业回余姚过年,朱小鹏抓住机会请师父教中山装的做法。之前有不少年轻人到朱小鹏的店里想给父亲定制中山装,可是他并没有掌握裁剪方法,只能婉拒人家,但也让朱小鹏重新认识到中山装的市场潜力。

    红帮裁缝源于宁波,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都出自红帮裁缝之手。时光境迁,海内外的红帮裁缝已为数不多,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山装日渐式微,而能够掌握裁剪技法的裁缝越来越少。徒弟主动提出要学习中山装裁剪技法,做师父的自然愿意将技艺倾囊相授。

    柴建明出生于裁缝世家,其父母双手灵巧,裁剪的衣服在十里八乡特别走俏。柴建明很小便懂事地帮大人锁扣眼,因此练就了针线活的基本功。柴建明八岁可以裁剪短裤,十四岁能够快速做出青年装,彼时他告别学校,正式跟随父母吃起“裁缝饭”,走家串户裁制服装。

    “那时候成品服装不多,新衣服都要靠定做,余姚五十岁之上的人,一说我名字,还都知道的。”柴建明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山装是服饰主流,自己在余姚开裁缝店时,凭借一身好手艺,来定做服装的客人络绎不绝。为了赶制服装,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整条街上自己的店开门最早、关门最晚,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很多订单接不下来,为此也得罪了不少主顾。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装逐渐回归大众视野,为了提高技艺,柴建明四处拜师学艺,曾师从著名红帮裁缝戴永甫,学习D式裁剪。1993年开了高级定制店,为许多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裁剪过服装。

    2007年,宁波服装博物馆邀请柴建明现场制作中山装,拍摄了全套影像资料,用于红帮裁缝技艺申报浙江省第二批非遗名录的材料。如今,宁波服装博物馆里中山装制作技艺展示资料,皆出自柴建明之手,其为红帮裁缝技艺非遗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深藏功与名。“能够为红帮裁缝的传承献一份力,是我的荣耀。”柴建明说。

    记者 张培坚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