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池上飞桥亭外山

——寻找陈磬裁

磬裁第三桥 记者 顾嘉懿 摄

第四亭 记者 顾嘉懿 摄

第五亭 刘颖 摄

第十桥 记者 顾嘉懿 摄

传陈磬裁墓道铁牛 记者 顾嘉懿 摄

    “打工人”刘颖出生在四川广元,对少年时代的他来说,只有飞机飞过头顶,才知道世界有多大。为了生计,21年前,刘颖来宁波打工。待生活改善,热爱文字的他重拾文学梦,带着笔和相机走进宁波周边的群山。

    刘颖喜欢拍摄山水风光,也爱记录古村人文,在自媒体“颖之星语”平台上拥有不少读者。今天的他,比大多数宁波人都更了解宁波。

    2019年底,刘颖开车路过梅溪水库,望见“水下磬裁桥”的桥顶。陈磬裁这个名字进入刘颖的视野。简介上说,这是一位民国“水泥大王”、知名宁波帮,曾出资捐建“十桥十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桩慈善事业留下的桥和亭可还在?带着某种好奇,“异乡人”刘颖展开了历时一年的“寻找陈磬裁”之旅。

    黄昏桥头

    水下磬裁桥,也叫磬裁第三桥,因传奇的身世名声大噪。

    该桥位于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东北,古刹宝庆寺以东,也称东庆桥。东庆桥最早建于清康熙年间,横跨梅溪,历史上是交通要道。梅溪水急,每下大雨,木桥极易冲毁,给靠山货换物维持生计的山民带来很大不便。

    1911年,童村的十三名乡绅在童梅芳(童第周之父)家里商量,要建造一座坚固的桥。然而这座1913年建成的桥在1916年的一次大水中再次被冲毁。又隔四年,新桥建成,其时,童梅芳已离世,童第德(童第周的哥哥)感念父亲及乡绅的恩德,撰写《东庆桥碑记》。他在文中感慨:“人世之难长久如此!”不幸的是,不久,石桥第三次被冲毁。

    童村修桥之难,经在上海从事自来水管道生意的童村人童中莲告诉陈磬裁。当时的陈磬裁已然功成名就,正有意在家乡捐建“十亭十桥”。于是,1921年12月,一座钢筋混凝土水泥桥在大嵩地区拔地而起。该工程质量百年后得到印证,自梅溪水库建成蓄水,东庆桥淹没水下已20余年仍完好无损。

    磬裁桥中另一座完好无损并且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是磬裁第十桥,它还有个美丽的名字,黄昏晨桥。此桥位于云龙镇任家横村北,建成于1931年,是十桥中的收官之作。第十桥的造型与第三桥相近,如一对双胞胎,可以看出匠心的延续性。

    第十桥北,为第四亭,同样保存完整。自古以来,宁波人一直将修桥、铺路、造凉亭作为善事义举来做。很多时候,桥与亭配套。今日的黄昏晨桥与第四亭便是陈磬裁留下一套完整的“组合”。一桥一亭,位于村外旷野,稻田环绕,静水流深。黄昏下,偶有农夫挑担过桥,清风拂面,岁月静好。

    田园奇观

    早年跟驴友徒步的日子里,刘颖曾数次走过亭溪岭古道,从未注意古道上有陈磬裁的第五亭,直到网友指认才恍然。

    第五亭,也叫磬裁亭,初到亭溪岭的游人往往会被亭檐下的编号弄迷糊,以为这是亭溪岭的第五亭。其实古道一共只四亭,编号乃以陈磬裁造亭先后为序。第五亭和第四亭的造型一致,亭联也相同,其一云“到处云山到处佛,当方土地当方灵”,另一联曰“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寻找桥亭的路上,最特殊的经历还属第一亭、第四桥和第八桥的出现。前人记载中,也有以为这些均已不存的,网友“星向远方”给刘颖留言,告诉他这些桥亭仍在海曙区章水镇蜜岩村。刘颖曾路经蜜岩村无数次,亦从未听说。

    按照宁波古桥研究者朱永宁等人的指点,刘颖最终在皎口水库大坝下方,荷梁线公路边,找到了这些桥亭。刘颖称他看到的景象为“奇观”:一个亭子,四周被田园埋没,田园中间,只露出亭子的顶端。

    亭内有石碑,写的是《陈君造桥碑记》,记录陈磬裁捐建第四桥的经过。第一亭和第四桥相邻,也是“组合”。上世纪70年代,宁波兴建皎口水库,挖出来的泥土垫高了附近的溪谷地带。因此原凉亭被埋没,第四桥也成了田园中的一道“横梁”。

    让刘颖震撼的是,当年修水库的建设者并没有将凉亭一毁了之,而是想方设法把亭子保了下来,还为它叠石砌墙,保全其完整性。两个年代的“善举”,给刘颖带来双重感动。

    至于第八桥,则在第四桥下游三四百米处。现桥上建民屋,只有一孔半残桥可见。第四桥与第八桥均由陈磬裁出资重建于1929年,乃因前一年樟溪一场大水将二桥同时冲垮所致。

    磬裁本事

    激励刘颖一路寻找下去的,是陈磬裁的慈善精神,“他的义举有点像今天的‘顺其自然’”。

    从桥碑、桥栏、望柱、楹联显示的信息看,陈磬裁甚至有点“话痨”。第八桥和第十桥上,刻了长长的《太上感应篇》,体现其劝善思想。比如“能孝敬父母天佑得福、能孝敬父母天佑长寿、能孝敬父母天佑多子、能孝敬父母天佑发财、能孝敬父母天佑顺流”,还有“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以及“敬劝世人,回心转意”“敬劝世人,顺风得利”等等。如此多的字,在老桥上并不多见。

    而他故居透露的信息,也能证明其孝行善念。鄞州区志办前辈李燕津写过一篇《善人陈磬裁》,记其生平甚详。陈宏福(1874-1958),字磬裁,姜山镇陈鑑桥村人,早年到上海打工谋生,后以水泥和建筑业致富。除了修建桥亭,其人还办过义庄义学,帮助孤老。其故居天井,有他本人所撰“家训”石碑,通篇白话文写就,告诫后人如何为人儿女、公婆、夫妇、兄弟姐妹、姑嫂妯娌等,读来发人深省。

    此外据查,抗战前,陈磬裁还在外地建过两桥六亭,一桥在上海浦东,一亭在镇江茅山,一桥五亭在东阳。后者乃为宣扬东阳五孝子事迹而建,分别为一座“五孝桥”和五座供应茶水的“孝子亭”,相关信息显示,这是陈磬裁的“第二堤第六亭第九桥”。据网友“星向远方”透露,另有第三亭在舟山,余下四桥情况未明。

    抗战爆发后,陈磬裁曾回到宁波,居住在七塔寺内。1958年,病故于上海,归葬故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磬裁墓地被毁,墓前的铁牛据说欲拉去炼铁,幸被人保护,现存天一阁东园。

    至此,刘颖对陈磬裁的追踪大致告一段落。让他心有戚戚的是,其实当年陈磬裁去上海当学徒时,也无非一个“打工人”,却始终心存善念,懂得造福桑梓。在当下,记录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是想教人心怀感恩之心,铭记值得记住的人和事”,刘颖说。

    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