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日起,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正式实施,它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了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实施教育惩戒,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教育惩戒措施,并划定教师进行教育惩戒的“红线”。这意味着,教育惩戒开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近年来,关于教育惩戒的话题备受社会关注,但是由于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厘清,很多教师对学生“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同时,家长们对教育惩戒的态度也很矛盾,一方面担心孩子的不当行为无法纠正,另一方面又害怕惩戒不当会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规则》的出台,与广大中小学生、家长、教师有什么关联?如何真正发挥出“戒尺”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宁波教育界专家、校长、一线教师以及家长等,听听他们关于教育惩戒的理性讨论。 家长讨论 有些孩子需要惩戒 《规则》让家长更放心 记者随机做了一个线上40人的微调查,有八成家长非常支持教育惩戒,认为可以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有两成家长则不太认可,因为他们觉得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在某培训班门口的等候区,记者就“教育惩戒新规落地”采访了几位家长的看法。 “有些学生是需要惩戒的。”一位家长张女士表示支持。张女士家住海曙区,儿子是某公办小学三年级学生。她认为,在小学阶段,多数孩子还是乖的,但是若碰到个别特别不受管教的孩子,就会影响老师上课,甚至影响全班的学习氛围。在张女士儿子的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令她特别苦恼。 张女士说:“这个孩子上课捣乱,还时不时要打人,我儿子也被打过。老师把孩子的爸爸请来,孩子爸爸说他也没办法。” 此时,旁边一位姓陈的先生说:“那就交给学校老师去管教,该惩戒就得惩戒。” 当然,持不同意见的家长也有。小学生晓晓的妈妈说:“为什么非得惩罚孩子?现在连家庭教育都讲究方法和智慧。罚站久了,可能还会增加孩子的反抗情绪。” “我觉得适当的惩戒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成长,毕竟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需要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规则》的出台,不仅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也对老师惩戒的度做了规定,这样我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更放心了。”家长孙先生说。 老师态度 吃了一颗“定心丸” 打消了惩戒顾虑 “以前在对班里个别孩子进行教育时,心中会有顾忌,毕竟没有一个标准和尺度。”张老师是一位有13年教龄的一线教师,在宁波市区某公办小学教书,他坦言:“现在的大环境,很多老师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很怕管教孩子管出事情来。” 不少老师表示,《规则》的出台,给学校和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提供了一定依据,以便达到让学生知错就改、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校长思考 难点在于 家长配合和教师认识 既然《规则》是“试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难点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宁波市名校长袁湛江说:“我认为难点不在于方向的把握,而是操作的分寸,也就是‘度’的问题。因此《规则》中特别提出要‘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他认为,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首先是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家长要认识到教育惩戒不是为了制裁,而是为了规范,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打击孩子。教育惩戒最后的落脚点是教育行为,“惩戒”不等于“惩罚”,更不等于体罚和变相体罚。 其次是教师的认识和把握。教育惩戒既是对学生的规范,也是对教师的规范,不仅明确了教师该做什么,也明确了教师不能做什么,禁区在哪里。《规则》既是对教师合法权益的维护,也限制了教师过度使用教育权力。 江北中学校长王明军表示,从操作层面来讲,学校接下来会进一步引导教师加深对新规的理解,同时在家长会等场合帮助家长提高这方面的认识。“2月初,教育部发文要求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我们第一时间向家长发了《告家长书》,明确了学校的态度和做法。”她说,取得了家长认同,才有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专家意见 惩戒 有尺度、有温度 才能有效度 宁波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沈海驯认为,教育惩戒的精髓是育人的适切和温情,让教育惩戒有尺度、有温度,才能有效度。 他认为,学校制定清晰、科学、合法的落地方案是当务之急。一是根据本校特点重新制定校纪校规,将实施教育惩戒的情形和方式予以清晰化、具体化,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和适用;二是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准确厘清学生不良行为程度、性质和惩戒方法,在人文关怀下科学实施教育惩戒;三是依据《规则》,完善校规校纪的制定、执行、监督程序,广泛征求意见,做好宣传工作,合法实施教育惩戒。 学生与家长最关注的是惩戒的公平性,不能保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难以让学生心服口服,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用好是一门教育艺术,尊重学生、避免伤害、鼓励为主必须坚守。 家长需要理解、信任、配合形成合力育人教育共同体。家校合育才是当下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正确方式。学校教育不能只有鼓励与包容,还需要惩戒,家庭教育不能只有爱和陪伴,也需要惩戒,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教育惩戒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应承担的责任,应该是双主体配合实施。孩子的智商、情商、胆商固然重要,但成才更重要的是逆商,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家长理解、信任、配合实施教育惩戒才能真正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新样态。 记者 马亭亭 钟婷婷
|